普济寺
1.湖南嘉禾普济寺嘉禾县普济寺始建于唐,经宋元明清数次扩建,形成了大雄宝殿、观音殿、湘山殿等庞大规模建筑群,成为衡湘郴赣粤桂等邻近地区善男信女求财求嗣之佛地。被誉为“江南第三佛地”,同时也被列为嘉禾古八景之一——普济疏钟。然兵祸无情,普济寺于清咸丰二年被毁,咸丰九年修复。民国九年拆毁大雄宝殿,1965年寺庙被毁。
嘉禾普济寺始建于唐代,有“江南第三佛地”的美称,是该县的八大景点之一。在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普济寺几度辉煌,几经沧桑,到文革期间“破四旧”时寺院被拆除。2001年,重修普济寺的项目通过省市批准后,该县将其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投入1700万元,先后建成了寮房、山门、观音殿、天王殿、地藏殿、大雄宝殿、伽蓝殿、放生池等主体工程和系列附属配套工程,对寺内道路和山门前的小游园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千年古刹得以重放光芒。
附:重修普济寺碑记
普济寺昔为“江南第三佛地”,“普济疏钟”为嘉禾古八景之一。寺院始建于唐,经宋元明清数次扩建,观音阁(前殿)、大雄殿(中殿)、湘山殿(后殿)依山傍水、次第宏开。观音阁内塑千手观音像,法度庄严、气宇祥和。往昔,入寺诵经拜佛者众,近则衡湘郴赣,远则广西广东,善男信女云集于斯,求财求嗣,香火鼎盛。有普济疏钟诗云:寺外青烟烟外峰,烟中佛寺晓鸣钟。烟消寺出钟方歇,钟撤烟飞寺又封。此地散花真普济,当年题壁可重逢。山僧若解纱笼意,漫说诗人莫继踪。叹千年古刹,文化景点,累为兵祸所毁。
欣逢改革开放,民富国强。处太平盛世,享丰盈物质,忙竞争生计,诸多民众追思“普济钟声觉世长”之清净,乃倡重修普济寺。于是由县政协牵头,报省宗教局批准,公元2001年起重修普济寺。寺立丙穴之源、九老峰之麓,背枕蝙蝠灵山,前瞻仙人飞渡,右揽珠泉涌月,左拥晋屏晚翠,真清净之地也。名界人士慷慨乐捐,广种善果,大修功德,助山门开启,观音殿落成,大雄宝殿奠基,后续工程亦将依图择时而建。若寺院毕成,则晨钟
普济寺暮鼓悠扬,塔亭宫殿层叠,青山流水掩映,烟雾香火缭绕,既为信众爱国爱教拓一净土,又为嘉禾文化旅游添一秀色,更为社会走向和谐筑一平台。
夫禅者,定也;佛者,善哉。礼佛修法,贵在修心养性;克已度人,不分在家出家。有万千财富不忘风周济穷困,秉箪食瓢饮不忘敬老哺幼,共为修心之举;居权贵之位常怀为民之心,处卑微之境不坠忧国之志,同是人间大义。放开胸怀容人,守住条规律已,心便如南海宽阔;与人为善,宽厚谦让,勤勉诚信,身定被菩提祥光。能容人容物容事,省言省行省心,救苦救难救贫,则倍感天人和谐、心平境顺。此为佛之大者。
值普济寺重修之际,勒碑记之。
2.浙江舟山普陀山普济寺普济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清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普济寺,俗称前寺,位于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白华顶的灵鹫峰南麓,创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后屡兴屡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时下诏重建寺庙,后又赐题额“普济群灵”。普济寺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整组建筑坐北朝南,寺前有石牌坊、照壁、御碑亭、八角亭、瑶池桥、海印池附属建(构)筑物等,沿中轴线依次筑有正山门(御碑殿)、天王殿、圆通殿、藏经楼、方丈殿等。主殿两旁有钟楼、鼓楼、配殿、客房等。
普济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在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上独具匠心,是我国寺院建筑的典型代表和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重要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观世音菩萨应化处
普陀山位于东海之上,相传为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济寺又名前寺,坐落于灵鹫山麓。i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它的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唐大中年间(847-859年),日僧慧锷请五台山观音像归国,因风阻上岸与山民张氏在潮音洞上共建此院供奉观音。后梁末帝贞明年间(915-920年),由“不肯去观音院”扩大为寺,后迁到现在这个地方的(一说最早的不肯去观音院即建于此地)。宋代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与“宝陀观音寺”,香火始盛。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的寺院。明洪武十九年(1421年)实行海禁,命汤和进山烧殿毁佛,并将僧人迁到明州栖心寺(今宁波七塔寺),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靖年间(1522一1566年),普陀山的寺庙被毁,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朝廷派太监张千来山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寺庙规模宏大,一时甲于东南。康熙八年(1669年),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该寺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扩建殿堂及用房,寺庙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进入普济寺一般都要经过一个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门,高约20米,柱上横楣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坊内北侧,树一石碑,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
普济寺前有一个广约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于明代。池上筑桥三座。中间一座,桥面平阔,北接着普济寺的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一湖心亭,又称八角亭,正对普济寺山门。周围玉液拥抱,粉墙环绕。夏日荷花盛开,绿叶田田,红花亭亭,景色迷人,憩此玩赏,凭栏临风,清香扑鼻,顿觉暑气全消,令人心旷神怡。桥南的御碑亭,在湖心亭前,与海印池相连。亭系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中竖雍正所书丈六白玉碑一方,高3米,宽1.5米。碑文记载普陀山历史,碑额上雕龙栩栩如生,书法遒劲刚健。石刻非常精美,可谓双绝,碑极名贵。东面一座为拱桥,称永寿桥,长40米,宽7.5米,高6米,系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所建。桥上石栏柱头,刻有狮子40座,形态各异,生动逼真。石桥古朴典雅,为雕刻中的珍品。桥前有菩萨墙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字高五尺,苍劲有力。相传观音菩萨悲智双圆,从悲则称观世音,从智则称观自在。墙旁刻有《心经》,颂云:“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西面一座为长堍拱桥,四隅镂有龙首,逢雨水从龙嘴喷出,似袅袅轻烟。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每年六月莲花盛开,池中树影、亭影、桥影倒映,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夏夜入静,荷香沁人,池中银花伴月影,形成普陀山十景之一——“莲池夜月”,令人流连忘返。
普济寺占地37019平方米,共有10殿、12楼、7堂、7轩,计23l间,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全寺有六进殿堂,自南向北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
山门。面宽五间,重檐歇山,正山门平时关闭,僧人游客均从东山门出入。僧人圆寂后由西山门出寺。
御碑殿。在山门内,有明万历、清康熙时的御碑三块,正中一块刻的是普济禅寺历史沿革,立于3.5吨重的赑屃上,赑屃昂首伸颈,服珠能转动,可见其雕刻之精。
钟鼓楼。山门东侧是钟楼,重檐歇山,内悬大铜钟一口,重3500余公斤,铸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西侧有鼓楼,建筑形式同钟楼。每天清晨撞钟,傍晚击鼓,召集僧众参加活动,这就是古代诗文中常说的“晨钟暮鼓”。
天王殿。亦称金刚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进门迎面是一弥勒菩萨,光首、笑脸、袒胸、盘坐,一手拿一只布袋。据说他能将世人一切苦难装入布袋之中。佛像两旁有一副对联:“慈颜含笑笑天下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间难容之事”,以劝人们慈悲大度为怀,用乐观态度对待风雨变幻的生活。弥勒菩萨后面的塑像是韦驮菩萨,昂然挺立,手持宝杵,据传韦驮是神将之首,常于东、南、西三州巡游,守护伽蓝,属护法神。两旁的四大天王宛如四名卫士在维护法门,他们是东、南、西、北四个方面的天王,各自手里拿着法器。殿后有香樟8株,直径0.8-2米多,植茂盖庭。
大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相当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圆通是观音菩萨的别号,这座殿供奉的正是观音菩萨。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阔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九踩斗拱,门心板雕二龙戏珠。大殿可容数千人,有“活大殿”之称。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栏板,台中有钢鼎炉,高约4米,上铸,“普济禅寺”、“千秋宝鼎”、“光绪辛丑(即1901年)冬月吉旦”等字样。殿内正中端坐着高达8.8米(毗卢观音趺伽坐像本身高6.5米,座高2.3米)的观音菩萨,全身金黄,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边站立着她的门徒善财和龙女,神态天真活泼。
东西两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饰,不同形态的菩萨,称观音三十二应身,即观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时的现身说法形象。她们是: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寒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边楼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迦身、执金刚神身。再加上中间供奉的观音佛身,共33身。这种塑法是观音道场的独特之处。主殿两旁建有配殿。东首文殊殿,供奉应化于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西首普贤殿,供奉应化于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两侧回廊是罗汉堂,各塑9尊共18尊罗汉。
法堂。面宽5间,重檐歇山,楼下是法堂,楼上为藏经楼。收藏着万卷经书。两侧又有配殿,东首为普门殿,西首为地藏殿,供奉应化于九华山的地藏菩萨。这样排列,把中国四大佛山的主佛,都集中在一起了,宾主相比,使“震旦第一佛国”枣普陀山主佛观音菩萨显得更为突出。再两侧东首是客堂,是接待香客和外来僧人、接洽佛事之处,西首也是客堂。
后殿立有功德碑,是供募化资金、建寺有功的人留名用的。
方丈殿。5开间,殿内陈设清净,简朴大方。殿东首为库房,殿西现为普陀山佛教协会办公室。
功德殿。在寺最后,是佛教信徒为其祖宗立位做功德的佛堂。殿堂四周附设斋堂、僧舍等。
普济寺内有龙眼泉、菩提泉、菩提井,均为煮云雾佛茶的上品泉水。过去在附近设有茶室,招待香客。这就是普陀山十景之一“静室茶烟”的所在地。
普陀山是著名风景区和佛山,到底有几大胜景?众说纷繁,有据可查的有如下四说。第一说为明朝戏曲家、文学家屠隆曾诗咏的普陀十景:梅湾春晓、茶山风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天门清梵、干步金沙、莲洋午渡、香炉翠霭、洛迦灯火、静室茶烟。第二说为在屠隆十景之说又加“磬陀晓日”,共十一景。
第三说为清裘瑶所编的山志,谓有十二景:短姑胜迹、佛指名山、两洞潮声、干涉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熙雪霁、宝塔闻钟、莲池夜月。第四说为裘琏在十二景之外增加四景:贡艘浮云、香船蔽日、廛客环春、戒徒拥雪,成为十六景。各说自有特色,其中裘琏的十二景是“择最胜且切”的一说,所以现在多以第三说为准。
普济寺后湾有真歇庵遗址,为本山禅宗第一代祖师真歇和尚修静处,其东无畏石高五丈、周百丈,上携“海天春晓”、“空有境”,并有一对联“寰区照瑞相,刹海遍潮音”。石巅过去有真歇禅师塔。西例另有岩。寺西过去有“清静庵”(又称“三摩地”),境中有亭,今已不存。
普济寺东南,海印池旁立有普陀山三宝之一的多宝塔。元元统年间(1333一1334年),普陀山僧孚中托钵江南,见姑苏盛产美石,便立志建塔。孚中名怀信,浙江奉化人,天历二年(1329年)迁住普陀山。元顺帝曾赐号“广慧妙语智空宏教禅师”。他住持宝陀观音寺(即今普济禅寺)14年,以勤俭简朴著称,为兴建名山道场;多次外出云游募化,得到江南诸藩王隆重接待,太子宣让王等出资建造多宝塔;故又名太子塔。塔全用太湖石砌成,呈方派共五层,高32米,塔取《法华经》多宝佛塔之义定名。桃台石栏柱端刻有护天神狮及莲花。座基较宽,平台的转角处及四周栏下饰有螭首,作张口吐水状。
第二层之蟠龙柱,体态雄健,纹饰线条流畅。余上三层,塔身每面镌有佛像一尊,全伽趺坐式,形象生动。塔刹为仰莲宝瓶。整座建筑造型别致,雕工精巧,具有浓郁的元代风格。象这样的元塔,全国已罕见,现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昔日,每当清晨,人们在太子塔院中闻听由普济寺传来的碎扬钟声,颇能启人遐想,发人幽思,这就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宝塔闻钟”。
普济寺后有一石,宛如三扇门板并竖,状如宝岛,叫“灵鹫石”,又名“慈云石”,上刻明会稽陶望龄的题词:“鹫岭慈云”。
石隙间有泉流入寺,清冽有香气。明丁继嗣诗中“皈心来宝地,蹑足上慈云。泉溜穿橱入,昙香满院闻……何幸逢林远,幽探绝世氛”。说的便是这慈云石的胜况。
普济寺是普陀山的佛教活动中心,一切重大的佛舜活动在此举行。十年动乱中,殿宇佛像受到破坏。1979年,国家重视名山修复,贯彻落实宗教政策,今殿堂楼阁,已修葺一新。每日来普济寺进香的善男信女和寻胜探幽的旅游者络绎不绝。
普陀山佛协第二届代表大会于1993年11月23日至27日在普陀山普济寺隆重召开。
3.福建五班山普济寺隐落于永春县蓬壶镇五班山山腹之中,五班山即五峰一字排开由西南向东北伸延,形成一大弧形屏障。这里远离繁华古镇,独得一方幽静。普济寺始建于五代(公元907年-960年
五班山普济寺间),自名僧音净卓锡后,代有高人硕彦,1936年高僧性愿法师来任方丈,重振寺风。1939年5月,一代高僧弘一大师来到普济寺,掩关治律,弘扬佛法,撰著佛经。弘一法师在普济寺有一年半时间,生活十分俭朴,"三衣过冬,两餐度日"。他称普济境地幽辟,风俗淳古,有如世外桃源而叹为观止。他坚持不开山、不授徒,于诵经、著述、弘法之余,鉴抄佛教经典无数,且写得一手好字,永春士僧俗"有求者均书佛号经偈作答,以借墨缘。"因此,弘一墨迹在永春俯拾可得。大师还在普济寺度过他六十大寿,他在俗至友柳亚子、夏丏尊、徐悲鸿及得意门生丰子恺,均以诗词画幅献桃祝寿。
现在的普济寺已是8年前由旅台乡亲捐资重建的。寺院主建筑为二进悬山式砖木结构。上殿正中供奉如来佛,两旁为其弟子文殊和普贤,后堂为观音,主殿两侧为十八罗汉,下殿左右两厢塑有四大天王,下院则有钟鼓楼列于两边。主建筑前有半圆形的月池,内有二龙吐雾,灵气顿生。
若在普济寺小住,晨起看日出,天边云彩变幻多姿,唯仙洞山静若圣者,浮想联翩;日落在此打坐,看西天喜奏黄昏颂,普济寺缄默怡然,有松涛泉鸣贯耳,如入一方净土……
4.云南省丽江市普济寺
"百年花发海棠寺。万叠山朝普济门。"这是清末丽江"四举"之一、纳西族教育家王竹淇撰写的一副楹联,原悬挂于普济寺山门门柱上。这副楹联一是写普济寺的自然环境,二写一枝独秀、闻名遐迩的普济海棠。
普济寺,藏名"舍培兰辛林",意为"解脱修行院",坐落在丽江古城西6公里的普济山密林中,青峰叠翠,风景优美,是距古城最近的一座喇嘛寺。
普济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嘉庆十一年(1806)重修,道光十四年(1854)拓建,民国二十六年(1937),由普济寺掌寺大喇嘛圣露活佛重修殿宇,大殿覆以铜瓦。
据清道光年间丽江纳西族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李樾《普济大喇嘛纪略》载,普济寺开山喇嘛典僧,本姓和,普济村人。其和姓家族在明代木氏土司时期,即为乡中望族,世奉西藏喇嘛高僧,十分虔诚。《纪略》称:"典僧,四宝尤器重也,称为前罗汉转世。随建寺于本村后山,芯芬者甚众……年八十余,始坐化焉。后三年,四宝法师指示其身仍转世于家,寺僧访识之,六岁后延至本寺,梵呗万叶,了然成诵,盖其宿慧有真也。十岁进藏学,经法师另眼待之,谓其空诸障,不离本性也。学成归普济寺为方丈,率徒众有法度,寺规整肃,扩建精舍,培植林木,蔚然成大丛林焉。"
普济山层峦叠嶂,林木深稠,绿荫蔽日。普济寺周围果木成林,春来梨花泛白,桃花嫣红,还有粉红色的苹果花绽放其间,蜂飞蝶舞,五彩缤纷。秋来满山红叶,桃、李、梨、杏、苹果、核桃挂满枝头。寺南有一明净的泉潭,广数丈,清莹可鉴,清冽甘甜的泉水从大山石岩深处汩汩冒涌,夏不溢,冬不竭,为寺中饮用、灌溉的主要水源。
普济寺位居名山胜地,风景优美,殿阁宏伟,尤以铜瓦殿闻名遐迩;寺内的两棵海棠(樱花)古树,被誉为"云南樱花之冠"。其主体建筑为二进院落,座南朝北,由山门、护法堂、配殿、大殿组成。附属建筑物有客房、方丈等。第一进院落为山门及重檐歇山护法堂,东西两边为照壁。第二进院落,东、西为重檐歇山顶配殿,南面正中为大殿。大殿为二重檐歇山抬梁式建筑,翼角飞檐,屋顶覆以铜瓦,金光灿灿,气势恢宏。铜瓦覆盖面积达476平方米,据说共用去上好黄铜5760斤,是云南省唯一现存的铜瓦殿。大殿前檐正中,高悬"灵宇慈云"四字匾额,为曾任国府主席的林森题书。大殿台基高4.2米,基础板石嵌有10块汉白玉浮雕,雕工精细,图案造型优美。中间置以十二级踏跺,周廊作汉白玉石拦杆。充分显示出藏传佛教寺院的华贵与庄严。
东配殿为两面厦搂房,堂屋可通东院,与配殿组成一幽雅清静的四合院落。院内种植有十里香、胭脂梅、双套梅等古树名木,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这里背风向阳,适合各种花木生长。四合院很少雕纹缕刻,也没有华丽的装饰,但有很多花卉盆景,给人以清爽、舒造、安详、宁静的感觉。
《光绪丽江府志稿》载:"普济山,在城西十里,楹联匾额甲于诸寺。"说明当年普济寺匾联甚多,且有不少名家墨宝。现仅存"观在自新"额,为纳西族翰林李樾所题。旁悬一联日:"鹿樵径,古松垂盖;鱼梵声,希石点头。"系清嘉庆年间丽江知府王厚庆题书。
铜瓦殿是普济寺的标志性建筑,海棠是普济寺的名花。普济海棠,又名西府海棠、重辫冬樱花。寺内有两棵海棠古树,在铜瓦殿天井东西两侧,为清乾隆年间建寺时种植,至今已有240多年。树高7米,胸径分别为70厘米和54厘米,主干苍劲,枝千横逸,如伞如盖,覆荫满院。每年春末夏初,海棠花盛开,如火如霞,凌空绽放,与满山遍野的梨花、苹果花和各种山花交相辉映,寺里寺外顿成一片花的世界。加之普济寺离城较近,交通方便,来这里赏花游春的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真是"花如海,人如潮",偌大一座寺院似乎变得狭窄起来。好在这里处处青山,有青翠的山坡,绿绒绒的草地,任游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普济寺也和丽江的众多寺院一样,既是人们烧香拜佛的地方,又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当地文人静心读书的地方。清代以来,不少纳西族学子曾在普济寺刻苦攻读,也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诗文。
普济寺山门前,有两块刻着蒙、汉两种文字的石碑:一块是"国民政府册文碑",镌记国民政府册封普济寺圣露活佛"呼图克图"、"普善法师'之册文;另一块是"国民政府令碑",镌记国民政府册封圣露活佛之令文。
圣露,丽江普济寺第四世活佛。清同治十年(1871),生于丽江县白马里金龙村一姓和的农民家中,六岁被迎至普济寺坐床。二十二岁赴西藏拉萨堆隆楚朴寺大宝法王处受戒和学经深造。学成归来后,重整寺规寺纪,将破旧不堪的寺院修葺一新,大殿覆以铜瓦,使普济寺成为丽江香火最旺、游人最多的喇嘛寺之一。圣露活佛爱国、爱教,在佛教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抗日战争时期,他到处讲经说法,宣传民族团结,宣传抗日救国。1937年,代表九世班禅到南京共商国是。由于他的品德、学识和爱国热情,受到国府主席林森的赞誉,并为普济寺题书"灵宇慈云"匾额。1941年,国民政府特邀圣露活佛到重庆主持超度抗战阵亡将士法事。此时圣露活佛已七十多岁高龄,且身体欠佳,但他出于对抗日阵亡将士的崇敬,便带侄孙前往重庆。法事结束后,因积劳成疾,是年秋天圆寂于重庆千佛寺。在普济寺背后的山坡上,青松环绕着如茵的草坪,草坪上有一座圣露活佛的灵塔,常有人前来凭吊,缅怀这位爱国、爱教的高僧。
来到普济寺,自然先要看看红霞满院的海棠花,看看宏伟壮丽的铜瓦殿,但寺院周围的景物,也处处充满了画意诗情。从山脚上山来,走过一级级的石板路,山路蜿蜿蜒蜒,延伸到普济寺前。山路两旁,野玫瑰和革命荼糜花编织成天然的围栏,围栏之外是果园和树林。寺门前古柏参天,一株紧挨着一株,环绕着宽敞、平整的绿草地。林木掩荫中的古寺,寺背后是层层叠叠的青山,山脚下是一座座古朴、宁静的纳西农家院落--一幅幅无法用画笔描摩的风景画。或坐在院中海棠树下品杯香茶,或徜徉于林间草地,听松涛阵阵,鸟鸣嘤嘤,感受回大自然的情趣。此时,才有所领悟:前人为什么给普济寺取了个"舍培兰辛林"、(解脱修行院)这样一个藏名。
普济寺铜瓦殿后面,松林中耸起一座山岩,山岩上有座护法殿,正对东方,是观赏丽江坝子风光的极佳之处。伫立护法殿前,蓝莹莹的中海像一颗晶莹璀璨的蓝宝石镶嵌在坝子里。中海亦称中湖,是明代木氏土司在丽江坝区修建的三个人工湖之一。明代,湖畔建有寒潭寺,土知府木增作有组诗《中海八景》,其中有《寒潭映月》一诗。木增在另一首描与中海景物的(渔舟短笛)中写道:"一望中湖湛碧流,丝丝杨柳大堤头;轻舟荡漾渔翁唱,短笛悠扬舵子讴。信口无腔横皓月,穿云过峡任沧州;往来一叶多真乐,村酒常沽伴海鸥。
中海位于古城与普济寺之间,是当年从古城步行到普济寺的必经之地。清代纳西族田园诗人杨竹庐有一首五言诗《中海道上》,描写从中海到普济寺沿途的景色。其诗曰:"地旷多杨柳,泥田百亩闲;风吹千迭浪,云淡一行山。草岸有无尽,炊烟断续间;欲投古刹去,溪水过湾湾。"从普济寺畅游归来,不妨重走往日的游路,在中海边稍作停留,回头遥望远处绿树丛中闪闪发亮的铜瓦殿;登上湖堤,细品"一望中湖湛碧流,丝丝杨柳大堤头"的画意诗情,任摇曳于清风中的丝丝柳条,拂去一路的风尘和疲劳……
5.山西五台山普济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南台台顶,为隋文帝诏令始建,宋代重建时名为普济寺,后于明代成化年间重修。
6.台湾省台北市普济寺普济寺全名财团法人台北市普济寺,位于台湾台北市华阴街,为主祀观音之佛教庙宇。该建物兴建于1954年,今为位于台北大同区之仿古庙宇建筑。另外,该庙宇的组织型态为财团法人制,祭典日期则是每年农历之六月十九。
7.山西盂县普济寺位于盂县西潘乡侯庄村东北侧。始建于大唐本经之年,原址侯庄村东南的水沟滩,因旧址塌毁,于元大德四年(1300)仿始建模式移建现址。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或补葺。寺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998平方米。分前后两院,总计建有殿堂、屋舍30余间。整座寺宇将主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中,其余附属建筑置于东西两侧,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北京西城区普济寺网上相关资料几乎没有,能搜到的都是错误的信息(皆为描述丽江普济寺或普陀山普济寺的信息),希望有去过的网友来编辑一下。
补充:北京西城区普济寺
普济寺在西海南沿48号。始建年代无考,重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因地势高而俗称高庙、关帝高庙,也叫华陀庙。清康熙年间曾为大学士明珠家庙。清咸丰十年(1860) 恭亲王奕欣将关押在刑部监狱的英法联军代表巴夏礼等人送至此处囚禁。原为道观,民国期间改为佛寺。坐西朝东,现已不见原貌,仅存部分殿堂。有东向正殿5间,灰顶天花,前檐装修为菱花格隔扇门窗。南部有北向配房5间,西向配房3间,房南侧有3间小东房。北部有南向配房6间,均为硬山箍头脊灰筒瓦顶。西南侧有南向房屋4间,为硬山灰筒瓦顶。寺内原有明正德年重修碑。寺北什刹海边原有梁漱溟的父亲梁巨川愤世投水纪念碑,1966年后被毁。现有文物建筑26间,建筑面积453平方米。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云门副寺普济
明代刘伯温曾在云门居住多日,留有大量诗作。《游云门记》《自云峰深居过普济清远楼记》、《发普济过明觉寺至深居记》、《深居精舍记》、《活水源记》便作于此。诗词名:宿普济寺作者:刘得仁朝代:唐体裁:五排类型:
宿普济寺
京寺数何穷,清幽此不同。曲江临阁北,御苑自墙东。
广陌车音急,危楼夕景通。乱峰沉暝野,毒暑过秋空。
幡飏虚无里,星生杳霭中。月光笼月殿,莲气入莲宫。
缀草凉天露,吹人古木风。饮茶除假寐,闻磬释尘蒙。
童子眠苔净,高僧话漏终。待鸣晓钟后,万井复朣胧。
[出处]
全唐诗:卷545-10
诗词名:贺幸普济寺应制作者:广宣朝代:唐体裁:七律类型:
贺幸普济寺应制
南方宝界几由旬,八部同瞻一佛身。寺压山河天宇静,
楼悬日月镜光新。重城柳暗东风曙,复道花明上苑春。
向晚銮舆归凤阙,曲江池上动青苹。
[出处]
全唐诗:卷8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