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屿镇
区域概况马屿镇是浙江省瑞安市辖镇,马屿镇地处瑞安市西南部的中心,是104国道复线和56省道线的交汇点,东接瑞安市区,西通文成县和泰顺县,南联平阳县和福建福鼎县,北临飞云江。因镇西有龟、蛇二山,合称马屿山,故名。
马屿镇距瑞安市区17公里,距温州机场40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飞云江沿镇而上,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因而被称为“浙南五县通衢”,乡镇区划调整后,全镇区域面积58.3平方公里,下辖58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2001年共6.8万人。是全国小城镇综合试点镇、全国重点镇,浙江省级文明镇、生态镇、体育强镇,被瑞安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瑞安市域次中心。[1]
历史沿革明嘉靖时属安仁乡四十二都和四十三都。1930属来安区,1931年称马屿乡,1935年分属来安和沿厚两乡,1946年为马屿镇及锦浦乡。1949年称马屿镇,1952年分置马屿镇及马屿乡,1956年凤鸣、篁社、马屿三乡并入马屿镇,同年10月,凤鸣、篁社两乡又析出;1958年为马屿管理区,1961年为马屿人民公社,1984年复置马屿乡,1985年撤乡设镇,1992年原江浦乡,清祥乡并入马屿镇。1949年至1992年镇建成区为马屿区公所驻地。2000年原篁社镇并入马屿镇。[2]
地理环境镇域地形东西狭长,山脉属南雁荡山系东部余脉,西部上安山(永丰山)海拔264.8米,伏脉向东北倾斜至马屿山;上洞山海拔274.1米,南界高吞山,伏脉北经五甲为团屿山;中部为河谷平原,地势平坦,河流交织。交通方便,56省道东西穿境而过,马、曹公路南通平阳县境,马(屿)、陶(山)公路北通温州市区,为104国道分流线;境北飞云江上溯高楼、措口、珊溪谙埠,下达瑞安港,在马屿渡口设客货码头,为瑞安市中西部水陆交通枢纽。[2]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马屿镇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胆改革,勇于拼搏,各行各业迅速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遵循“扶强促优育新”的原则,加快1500亩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工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整体素质有了提高,截至2000年,全镇已形成眼镜、皮鞋、食品机械、床上用品、机电等五大优势产业。农业生产稳中有升。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建设高质量的“米袋子”、“菜篮子”基地、美国甜玉米基地、优质米检测中心。优质豌豆、橄榄、柑橘、草莓等市场上成为畅销货,大量优质的花菜、蚕豆、包心菜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农科教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农业生产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第三产业异军突起。积极完善和培育市场体系,形成商贸、农贸、钢材、木材、水果、水产、服装、小商品等八大专业市场和镇前街、文昌街、三马路、双屿路等四大商业街等,2000年市场交易额达到7.8亿元。[1]
马屿镇素有“中国眼镜之乡”的美誉,拥有1.5万人的眼镜销售大军遍布全国各地,年销售额逾100亿元,拥有82家眼镜生产企业的篁社眼镜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年产值逾5亿元,拥有马屿人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生产服装、箱包、制鞋、眼镜等行业的上千家企业,年产值数百亿元。2006年开展农村 “三位一体”建设,作为全市的亮点引起全省的高度关注,拥有以上郑花椰菜和篁社索面等为代表的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大特色农产品基地、5大专业特色村。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传统的八大商业市场人气日旺,金融、信息、旅游等新兴产业渐趋繁荣。
2006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6.02亿元,财政总收入534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881元,社会存款8.9亿元。
社会事业1998年10月7日,马屿区卫生院升格为县(市)级医院。1992年11月,建成龟山公园,为瑞安市第一座农民公园,占地350亩。1993年12月,从日本引进NEAX—61E型47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开通使用,实现村村通电话。1994年4月,建立镇有线电视站,开通有线电视节目;12月,马屿镇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5年7月,中外合资瑞安多尔康鞋业有限公司产值超亿元,成为瑞安市重点骨干企业、星级企业。1996年2月,飞云江马屿大桥建成通车,耗资1500万元,其中群众乐助500万元;从而解决飞云江两岸交通难的问题。1997年6月,镇中心小学升格为省级示范性学校;9月,长4000米、宽46米,共投资1300万元的56省道马屿段(双甲大道)改线工程竣工通车;彻底解决城镇交通阻塞的问题。1998年1月,马屿镇被确定为省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3月,实行户籍制度改革,进镇区农民符合条件的都可转为城镇居民。[3]
文物古迹浙南石棚墓群
浙南石棚墓群在棋盘山上

,棋盘山位于马屿镇篁社办事处石桥村、江桥村,距市区约18公里,最高处海拔111.2米。石棚墓分布在棋盘山西部东西相对两山岗上,东山岗称东背蓬岗颠,西山岗称西背蓬岗颠。两岗间有山凹,水平距离约300米。
东山岗上存墓一座,墓门朝南,盖石残缺,呈长方形,长宽约3.9×2.7米。
西山岗上存墓二座,甲已严重损坏,乙尚完好,长宽约4.5×3米。两墓相距为4.5米。
两墓都不用规则石条作墓口支石,后壁用块石拌泥堆砌,高度低于墓口支石,故盖石侧面从前向后倾斜。此外,两岗石棚都建在土方台基上面,台基均略呈圆形,高2—3米,面积约250平方米。根据从墓地土方台基上和盖石下空间内所采集的原始青瓷、印纹硬陶等器皿与残片,棋盘山石墓属于晚商至春秋时代墓葬。
石棚墓普遍出现于新石器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在欧、亚、非及南美洲等许多国家沿海地带都有发现,我国过去集中分布在辽东半岛地区,浙江瑞安发现石棚墓,不仅改变了传统认识,对探讨我国东南沿海特别是东瓯地区商周时代社会情况也有特殊重要意义。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