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浩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张存浩

中科院院士、研究员、教授。中外知名的化学家。1928年生于天津,祖籍山东无棣,抗战时随姑父傅鹰(享誉中外的化学家)、姑母张锦(化学博士)到长汀。曾就读于张伯苓所创办的重庆南开中学,1944年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并且考进厦门大学,次年转入中央大学化学系,1947年毕业。1948年赴美留学,在爱阿华州化学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为了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毅然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和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于当年10月返国。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8年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84年当选为中科院化学部常委。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化学部副主任、主任,中科院主席团成员,《化学物理通讯(阿姆斯特丹)》国际编委,英国化学会法拉第会志国际编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执行局成员,《光谱化学学报》(纽约—牛津)编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大、复旦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名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中科院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顾问。曾当选为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十四大”主席团成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长期从事催化、化工、化学反应动力学直到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激发态化学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与合作者进行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研究,研制出高效熔铁催化剂。60年代,他和合作者在国内开创了激波管高温快速反应动力学和气体爆轰波脉动结构的研究,并取得了较高水平。70年代,他领导我国第一台超音速扩散型氟化氢(氘)激光器的研制工作,取得的成果相当于当时美国发表的水平,为发展我国国防高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以来与合作者从事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激发态分子光谱及化学,量子态分辨的分子传能及新型化学激光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在激光化学和新型化学激光器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1983年他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的研究,首次发展出光引发/放电引发脉冲氟碘化学激光器。激光器的化学效率达34%,超过前苏联1988年发表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上述研究成果分别于1956、1982、1993年三次获国家自然科奖三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7年获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1986、1989、1994、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二等、一等、二等、特等奖),1997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获第八届陈嘉庚化学科学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先后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生30余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