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书院-三国演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国学大书院-三国演义

作者:[明]罗贯中

ISBN:10位[780736209X]13位[9787807362098]

出版社:三秦

出版日期:2007-05

定价:¥19.80元

内容提要《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三国演义》全书120回,70余万字,小说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爆发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灭吴统一全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斗争故事。通过对各个统治集团,尤其是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及其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暴虐,反映了人民反对暴政、渴望和平统一的普遍心理。《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为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作者罗贯中(约公元1310年~1385年),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生平事迹不详。

编辑推荐《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战争文学的伟大丰碑,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优秀历史小说。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故事起自汉末黄中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结构恢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全景式军事文学”。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而又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生动活泼。《三国演义》在1986年被法国《读书》推荐为理想藏书。

目录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1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4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8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12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15

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19

……

书摘书摘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经过清代人毛宗岗加工润色后更名为《三国志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开创了中国长篇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先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罗贯中(约公元1310年~1385年),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生平事迹不详。

《三国演义》共120回,70余万字。小说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斗争故事。通过对各个统治集团尤其是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及其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与暴虐,反映了人民反对暴政,向往仁政,渴望和平统一,盼望明君,憎恶暴君的普遍心理。

《三国演义》继承了流传于民间的三国故事“拥刘反曹”的传统思想倾向,成功地塑造了“奸雄”曹操和“好皇帝”刘备两个对照鲜明的艺术形象,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此所倾注的向往“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理想。曹操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为自己的处世哲学和行为准则,注定了他凶残与狡诈的性格特征。在政治斗争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由此可见,在曹操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凶残毒辣、权谋机诈、荒淫无耻的本色。与此同时,作品通过对讨董卓、灭吕布、平袁绍等一系列政治军事斗争的描写,展现了曹操超群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才能,使曹操作为一个阴谋家、野心家、伪君子的形象更为丰满。与之相反,刘备则以一个贤明的政治领袖形象得到了作者的歌颂。刘备爱民如子,以礼待人,重德讲义。在新野撤退时,他带领百姓日行十余里,宁可失去战机,也不抛弃人民。对待张松一事上,曹操是傲慢无理,刘备则谦恭待人。对马谡,刘备深知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得知庞统被大材小用时,则大惊:“屈待大贤,吾之过也!”遂即“下阶请罪”。刘备登基后,桃园三兄弟名为君臣,却情同手足,仍然忠于结义时的誓言:同生死,共患难。在作者笔下,刘备是一个有政治抱负、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形象。《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智慧过人、谋略出众的人物形象,其中最成功的是诸葛亮这个光照全书的典型。他是蜀国的丞相,在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有着惊人的机智、卓绝的才能,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封建社会长期积累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斗争经验,在他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