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版权信息书 名: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作者:牟宗三

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ISBN: 9787532543366

开本: 32

定价: 23.70 元

内容简介牟宗三哲学是中国传统儒学乃至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发展,“第三期儒学”的概念即首先由牟先生所提出。牟先生是当代新儒学主要的、影响卓著的代表人物。他的先后期门生弟子大多是港、台地区哲学界、新生代的杰出学者,影响遍及北美、英、欧陆、日、韩、新、澳洲等地。《中国哲学的特质》和《中国哲学十九讲》七八十年代已有韩文版行世;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JoelThoraval博士现正拟将前书译成法文印行。1987年香港大学特颁牟先生荣誉文学博士仪式上,哲学系教授F?C?Moore博士特致辞说牟先生由儒家的心性学为起点所建立的“道德形上学”,为一超越义的形上学系统提供一道德的证明,是一勇敢而有原创性的思想线索,有深远的成果。同年冬季学期起,德国波昂大学专设“牟宗三哲学”课程,由哲学系教授J?Simon博士与汉学系教授R.Traunzettel博士共同主讲。《简明大英百科全书》也设“牟宗三”条目。牟先生生前名字又进入1995年出版的《英文剑桥哲学字典》索引,其中“中国哲学”的总条目中指出“牟先生是当代新儒一派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作者简介牟宗三(1909-1995),宇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牟宗三于1927年进入北大,先后师从张申府、熊十力诸先生。1960年去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主讲中国哲学、康德哲学等。1974年退休后,专任新亚研究所教授。1995年4月病逝于台北。主要著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该三本书以“新外王三书”著称)《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佛性与般若》《圆善论》等,另译有康德的《道德哲学》《纯粹理性之批判》《判断力之批判》等。

目录出版前言

分判与会通——读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第一讲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哲学真理之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二讲中国哲学底传统:中国哲学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哲学所关心的其重点在“自然”

第三讲西方哲学底传统:柏拉图传统,莱布尼兹、罗素传统以及康

德传统:从莱布尼兹、罗素传统说起——莱布尼兹思想之下委与上提

第四讲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此对反于“经验的观念论”与“超越的实在论”;由经验的实在论融摄知识范围内一切实在论的思想,由超越的观念论融摄一切关于智思界者的思想

第五讲康德的经验意义的二元论与罗素的中立一元论:超越意义的二元论不能成立

第六讲经验的实在论开感触界,超越的观念论开智思界:中西哲学对此两界之或轻或重,或消极或积极

第七讲一心开二门:中国哲学对于智思界是积极的,对于感触界是消极的(就成立知识言);西方哲学则反是

第八讲只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所开的两界可以与中国哲学会通:进一步讲经验的实在论如何使主观的表象涉及对象而可以客观化

第九讲使主观表象客观化的是发自知性主体之形式,犹若“立于礼”

第十讲未决定的对象与决定了的对象

第十一讲范畴之发现:知性之逻辑的性格与存有论的性格

第十二讲范畴之形而上的推证与超越的推证

第十三讲“知性为自然立法”之意义:此是否主观主义?

第十四讲现象与物自身之超越的区分:感触直觉与智的直觉之对比以及直觉的知性与辨解的知性之对比:中国哲学肯定人可以有智的直觉

附录

一谈民国以来的大学哲学系

二从西方哲学进至儒家学术

——“王阳明致良知教”引言

三黑格尔与王船山

四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民主精神之汇通与相济问题

五鹅湖之会

——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大综和与中西传统的融会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