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熙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陆熙炎

有机化学家。江苏苏州人。1951年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从事碳水化合物研究, 后从事有机磷、有机锡化学研究。了80年代初转入有机合成中的金属有机化学研究,是中国较早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之一。主要工作为从金属有机化学的基元反应发展新的有机合成反应,发现了许多有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反应。如氢转移反应; 低价过渡金属和烯丙基碳-氧-杂原子键的反应; 烯丙基碳-磷键的化学&127;钯催化下双官能团的成环反应,贫电子炔烃的化学,叔膦催化的贫电子炔烃的[3+2]环加成反应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工作经历

1951年到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导师。现任本所研究员。

社会兼职

1996-1997: <<中国化学>>主编。

1997-现在:<<Tetrahedron>>和<<Tetrahedron Letters>>顾问编委。

兼职教授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兼职教授。

获奖

1997年上海市劳动模范。

199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主持人)。

200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研究领域

五十年代从事链霉素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分离纯化制得盐酸链霉素氯化钙复盐结晶。

六十年代初参加了牛胰岛素A链全合成的早期工作。

六十年代从事萃取剂P-204工业合成方法研究、并获得成功获奖;参与研制成功了光学仪器防霉剂SF-501并获得成功获奖。

七十年代末研究金属有机化学,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发展新的有机合成反应。20年来发现了一些有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反应,九十年代以来研究以炔烃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反应。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现从事二价钯催化的反应及有关基元反应的研究。

九十年代初开展了有机催化剂(主要是叔膦)的研究工作。

研究生培养

培养博士24名(其中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等奖、6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硕士23名。目前有在学研究生6名,其中博士生5名。

论文发表

共发表论文190余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