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钟

吉林大学教授男,1929年12月出生于天津市,中共党员,理论化学家。
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分配来到吉林大学工作。在蔡镏生、唐敖庆等老一辈化学家率领下,参与了化学系的创建。1963年晋升为副教授,1978年晋升为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学科评议组(化学组)成员,国家教委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组长,国际《分子液体杂志》编委,理论化学研究所所长,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现任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量子化学杂志》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等职。
孙家钟院士在吉林大学任教50多年来,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个人简历1929年12月7日 出生于天津市。
1952年9月 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
1952年12月 吉林大学化学系助教。
1956年7月 吉林大学化学系讲师。
1963年12月 吉林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78年12月至1990年8月 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所长。
1981年 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1989年至今 吉林大学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1年1月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创化学系吉林大学化学系开创时期,唐敖庆就担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其独特的授课风格,渊博的知识和充沛的精力,使孙家钟深为叹服,激励着他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埋头于书山之中,书是啃了一本又一本,人却消瘦了,布满血丝的眼睛也深陷了下去。他刻苦读书、钻研,得到了唐敖庆的青睐。在其亲自示范讲授、具体指导下,孙家钟于1954年就开始走上大课讲坛,讲授了第一门课(物质结构),酷似唐老师的授课风格,得到师生的好评,青年教师们都羡慕他得到了唐老师的“真传”。40多年来,孙家钟在吉林大学校内外,先后讲授过物质结构、热力学、量子化学、原子核导论、催化理论、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李代数、量子化学中的酉群方法、相变和重整化群等10多门课程。从1978年以来,他先后培养了35名硕士研究生和25名博士研究生。几十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专业人才,其中已有25人相继晋升为教授(研究员),其中有10人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成为本单位的学术领导人。在唐敖庆的启蒙下,孙家钟较早地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1956 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分子的平均链长》,从此他的科研工作开始起飞了。由于他在教学与科研上的迅速成长,1963年他成为化学系第一个晋升副教授的青年教师。
孙家钟在60年代开始研究李群、李代数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和配位场理论。70年代以后的研究课题有:①分子间相互作用;②多重散射X。自洽场理论;③分子轨道对称守恒理论;④李群、李代数和量子化学中的多体问题;⑤二阶约化密度矩阵理论;⑥高分子固化理论和标度研究等。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共发表150余篇论文;他作为主编出版了学术专著《量子化学中的不可约张量方法》,他还是《配位场理论方法》、《配位场理论方法补编》和《约化密度矩阵引论》等学术专著的主要作者之一,并完成上述两部配位场理论专著英文版的全部翻译工作。
60年代中期孙家钟参加了唐敖庆领导的配位场理论研究,1966年他随唐敖庆出席北京暑期国际物理讨论会,配位场理论研究成果被大会评为10项优秀成果之一,讨论会认为它“丰富和发展了配位场理论,为发展化学工业催化剂和受激光发射等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70年代到80年代初,唐敖庆和孙家钟等人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2年配位场理论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孙家钟名列唐敖庆之后,是第二名获奖者。1982年以后,孙家钟和他的研究集体仍然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得到实际应用:①提出适用于铁族原子络合物的新的中间场计算方案;②将分子不可约张量方法延拓到二十面体群的对称性,并引入准自旋的概念,使矩阵元的计算进一步得到简化,概括了著名的补态原理;③对中国丰产的稀土离子晶体成功地进行了能谱的理论分析;④对过渡金属络合物进行了与实验结果相符合的理论计算。1985年,法国著名配位场理论专家开布勒评论近年来国际配位场理论研究在五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有三个方面列举了唐敖庆和孙家钟等人在80年代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誉为中国学派。
研究领域1、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应用1/r12双中心球坐标展开公式和三维旋转群的表示理论,分别得到对称陀螺分子和非对称陀螺分子的取向作用力、诱导力和色散力,证明了一级和二级微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加和性;并进一步研究了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解决了具有延迟效应的各种电磁极矩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2、多重散射Xa自洽场理论研究:在得到了格林函数在四个不同区域的双中心展开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正确的原子氛重叠模型的多重散射Xa自洽场方程,拓展了Xa方法的应用范围。
3、约化密度矩阵理论和孪函数的研究:明确地提出了约化密度矩阵具有准自旋群和酉群对称性,揭示了约化密度矩阵拓扑空间的几何性质和各阶约化密度矩阵的内在联系可用于进一步探索著名的N-表示理论。
4、孪函数与多体理论:在二次量子化表象下,应用辛群对称性群链,引入孪函数表示费米子的态函数,建立了孪函数的多组态自洽场方程。
5、高分子固化理论和标度研究:用标度的概念,揭示了高分子固化的本质是溶胶-凝胶的相转变,并得到了描写这种相转变的广义标度律,建立了含内环化反应的高分子固化理论。
6、配位场理论研究:唐敖庆院士所领导的配位场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学派;1982年《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孙家钟为第二获奖人)。在配位场理论研究中,孙家钟将参数拟合方法与Hartree-Fock方程相结合,发展成一种从头计算的理论方法,并得到应用。
近年来,他从事微观反应动力学和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深入探索规律。50多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学术专著4部。
他一贯致力于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讲授过10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包括: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量子化学、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李群李代数和多体理论、以及原子核导论等。他治学严谨,非常注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质量的逐年提高,先后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层次的建设人才。
自1979年以来,他十分关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曾多次组织中国量子化学代表团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邀请报告。
孙家钟院士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
人物评价孙家钟热爱祖国,学风正派,敢于创新,勤奋进取,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其优良品德,为人所称道,故深受学生的爱戴。他对外国学者既尊重而又不卑不亢,有崇高的民族气节,1979年12月出席东京国际量子化学会议时,在会场的布告栏上发现有“两个中国”的问题,他和同志们立即严正而又恰如其分地提醒会议予以重视,会议组委会当即改正并表示歉意。在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中,他是“尊老携幼”,对老一辈和同辈的学者既尊重又谦虚,对年轻学者更是热情爱护、真诚帮助,深受同行们的赞誉。
孙家钟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注意教书育人,且身教重于言教。每当青年教师、学生出国进修、学习或参与外事活动,他都要叮咛一番,要求他们保持中华民族气节,要和外国人比学习、比工作,不要比生活。在业务学习、科研工作上对助手、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注意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当研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他常和助手、研究生在工作室里共同战斗,经常通宵达旦,甚至有时连续工作达36小时,废寝忘食进行讨论分析,直到搞清楚才肯罢休。他对青年教师、研究生写出的论文稿,在基本概念的准确表达、文字叙述的严密性以至标点符号等方面都精心推敲,让作者反复修改直到满意才同意发表。最为突出的是有一名博士生论文的中、英文稿均被他退回修改过10多次才算通过,还有一名硕士生在寒假期间,将经过多次修改的论文稿交给老师时,距春节只有5天才离校回家过年,待这位学生在正月初二到校,得知孙老师在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对此稿进行修改并已正式打印待发时,深为感动。在名利和生活上他关心别人比对自己为重,屈己待人,凡是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虽然是他提出的课题并在关键地方进行指导把关,但自己都总是署名在后,稿费分文不取。有一位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的研究生寄来稿费,他又如数寄回。他对自己在生活上是低标准,粗茶淡饭,穿着朴素,但对助手、青年教师、研究生的住房、经济困难等情况了如指掌,有时解囊帮助,有时亲自奔波帮助找有关部门解决困难。对科研项目提成的经费,他主持分配,自己得到的比应该得到的少得多,总是尽可能地让助手、年轻人多分到一点。所以有研究生说,跟孙老师学习、工作,既是“叫苦连天”,又由衷地敬佩,他对待我们是既十分苛刻,又非常慈祥。
孙家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不止一次地这样说:“没有党的辛勤培养,没有唐敖庆教授的悉心指导,没有甘为‘人梯’的人们创造条件,我将一事无成。”他决心继续攀登理论化学的新高峰,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