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尔康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汪尔康

 中科院院士、电分析化学的领军人物汪尔康,1933年5月生于镇江。1952年毕业于上海市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55年选派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学习,1959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仍在长春应化所供职,1982年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1996年任所长,并曾兼任国家电化学和光谱分析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曾担任《分析化学》主编,RJPAC电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院士审查委员会委员、评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民会化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人事部博士后化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分析化学学科基金评审组组长,化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委员会主任等。

汪尔康从事分析化学、电分析化学研究达50年,在国内外均有影响。他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发现阴离子促使汞电氧化产生极谱氧化波的普遍规律,提出与汞配合及形成汞盐膜的普遍规律。他最早发现铂族元素钌的极谱动力催化波和钌的极谱吸附催化波,并提出其电极过程机理。他发现了锑(Ⅲ)与各类氨羟配合剂形成配合物,锰(Ⅱ)与酒石酸双核配合物等的极谱波,系统研究配合物的极谱电极过程并提出相应的方程式。他在我国率先从事液/液界面电化学研究,提出并建立线性电流扫描法等多种电化学研究方法;发现各类染料、中性载体、配体等在液/液界面的离子转移及对一些金属离子的推动过程。他提出离子转移普遍规律,并发展为仿生膜的电化学研究。他较早开展液相色谱/电化学的研究,提出并设计了各类微电极、阵列微电极、多指示电极及各类化学修饰电极和水/固化硝基苯薄层池电化学检测器与液相色谱联用,发展了一系列灵敏选择分析各类通常较难测定的检测物的液相色谱/电化学测定方法。近10年来,汪尔康又在国内早地开展了扫描探针和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学研究,在单晶界面电化学研究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果。

  其科研成果有专著、专论、译著31篇/册,应化集刊及长春应化所报告50篇,专利12项。他曾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