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内战
国共内战,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武装”之间在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自1927年到1949年间,国、共之间发生过多次内战。
国共内战,又称国共战争,广义上指是1920年代末至1970年代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场长期战争,也是近现代世界历史中规模最大一场内战;而狭义上仅指第二次国共内战。国共内战交战的组织共有两方,一方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第一次内战为红军,第二次为解放军),另一方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及其军队、以及1947年行宪后的中华民国政府与国军。整个战争共分为两次,中国国民党称为“剿匪战争”与“抗共卫国勘乱战争”,中国共产党则称为“土地革命战争”(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国民政府军取得根本性胜利,迫使中国共产党政权大范围迁移,但是由于西安事变、日军侵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事件,双方的交战一度停歇了近十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又再度爆发第二次国共内战。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宣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逐步终结了中华民国在中国大陆的实质统治和管辖权利;而以中国国民党人为首的中华民国政府则迁往台湾,至此形成台湾海峡两岸直至今日的长期分治及对立。
国内教材狭义认为:国共内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27年至1937年间为国共内战第一阶段,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为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1927年至1937年间,国民政府先后集中优势兵力对共产党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五次「围剿」,前四次遭到失败,但在最后一次「围剿」中,迫使中央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江西瑞金战略转移至陕西延安。
1937年由于日本大规模入侵,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经过谈判决定停止内战,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者。国共合作期间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仍摩擦不断。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国共之间矛盾升温,国府一边假意和谈一边积极抢占地盘,准备再次发动战争。
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军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毛泽东同月偕同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进行谈判,并10月10日,国共签订《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共双方同意避免内战,但未能就共产党政权及军队的合法性达成共识,不久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搭配蜂拥而起的学潮,并建立起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与国民党统治者进行全面的斗争。在历经了辽沈、徐蚌(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总统府,国民政府被迫离开南京退至台湾。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的国共内战,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共计歼灭和收编国民党军队500余万。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历史从此翻开新的篇章。
民国时期社会弊端与国共内战的关系
中华民国时期,战灾连年,天灾不断,社会弊端丛生,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艰苦。政府轻视百姓民生。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过,1949年以前,中国平均每年有300-700万人死于饥饿,婴儿死亡率是170-200‰,而人口的平均寿命则不足35岁。
毛泽东认为,民国时期的阶级剥削,人民生活负担加重,附属于各帝国主义势力的各个军阀之间的割据混战,民国的政治制度腐败、腐朽,中国仍然处于半封建、殖民地状态等问题,是中共红色政权能够发生并存在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不堪重负,支持革命,也是中国红色革命力量能够在艰难环境下迅速发展壮大,并将必然获得最终全面彻底胜利的根本原因。
在民不聊生的民国时期,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重新夺回权利和土地,成为了人民寻求生存权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而中国共产党则认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他们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其政治代表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右派。而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被国共内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视为敌人。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敌人,就是以蒋介石国民党右派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大买办阶级,以及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中国农民群众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者,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中国革命战争全面彻底的胜利。
民国时期社会弊端的主要体现
土地兼并极为严重:占有全国人口93%的农民大量失去土地,流民饿殍,哀鸿遍野,具体数据民国政府官方缺乏统计。
政府极度腐败:国民党高级军官90%以上拥有自己的商业背景,势力范围,甚至于帮会背景,高级官员(包扩高级军官)与地方士绅勾结,垄断市场,强制增加赋税,严重剥削人民的劳动果实。
军阀割据:虽然蒋中正在北伐过程中,表面上统一了中国,但实际上军阀的势力范围仍然存在,各派系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因为抗日时期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得到缓解,反而在抗战结束后,愈演愈烈,各军阀的个人军事力量与个人财力成为了其在民国政治地位的唯一保障。鸦片普遍贩卖:民国时期鸦片已经在全中国普遍种植,民国时期吸食鸦片的普及程度远胜于晚清,但具体烟民数量,民国政府缺少整体统计。鸦片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破坏社会秩序,加速政府腐败,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成为了民国政府最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民国时期,烟土、黄金、白银和美钞被视为“硬货”,烟土可以普遍流通,甚至类似货币交换。仅四川一省,据统计四川在防区制时期,每年烟产量为120万担到140万担(6-7万吨)。而根据国联统计,当时全世界除中国外其他所有国家鸦片总年产量也仅为1770吨;四川烟民约占全省人口的1/19。1935年以后,蒋中正推行“禁烟”政策,鸦片贩卖从此堂而皇之走向合法化。1949年,全中国吸食各类毒品者大约2000万人,平均每25个中国人就有一个烟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计,建国前三年,有2000万人成功戒毒,至1958年中国成为“无毒国”
黑帮泛滥:青帮,洪门等各个帮会林立,并且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成为军人、政客、大资本家的黑手套,打击竞争对手,获取间谍情报,勒索平民百姓,达到打压政治异己,垄断经济市场的目的。
土匪恶霸猖獗:由于民国是一个人民生活极度困苦的时代,许多人民落草为寇,为害乡里。据中共方面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剿灭土匪的战争中,共消灭国民党残余和土匪共260万人。也有学者考证说,民国时期的土匪人数高达2000万,很多地方军阀都是土匪起家,在全国解放以后,消灭的剩余土匪只是其中少数。
缺少普及医疗体制: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没有医疗系统,人民没钱看病,传染性疾病猖獗。由于民国时期娼妓业的繁荣,自然灾害频发、战乱频繁,政府抗疫不力,日军侵华时期人为的传播疫情等因素,据统计,民国年间仅传染病造成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疫情就达59次之多,主要有鼠疫、天花、霍乱、伤寒、痢疾、白喉、回归热、疟疾8个病种。
天灾频繁:由于战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开发等原因,民国时期天灾频繁,且由于政府忙于他务,救灾不力,导致天灾经常会造成大量死亡人口及流亡人口。
教育不普及导致贫富永久分化:民国时期,中国的文盲比例高达80%,文盲及半文盲的比率高达90%以上,没有接受教育的广大人民几乎没有可能改变社会地位。
工业薄弱:民国时期,虽然中国的经济总产值仍然能够占据世界的5%左右,但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远远落后于外国列强。也成为了中华民国积贫积弱,经常受到列强入侵,始终无法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的根本原因之一。例如,1935年,国统区的钢产量仅为5万吨(并且80%以上的钢铁生产由外资垄断),而同期的伪满洲国年钢产量为76万吨,日本为519万吨。1936年,国统区的机械采煤量的66%,发电量的55%由外资垄断。1936年,国统区煤产量不足2000万吨,伪满洲国为1100万吨,日本为4300万吨。1949年以前,国统区的石油产量几乎为零。1949年,全中国(不包含东北及台湾)的铁路总里程为大约10000万公里,伪满洲国1945年铁路总里程为11400公里;1949年全中国(不包含东北及台湾)的公路总里程为2万公里,东北地区为6万公里。1945年,国统区(不包括台湾)工业总产值为伪满洲国的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