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6洲际弹道导弹
R-16洲际弹道导弹(俄语:Р-16;工程代号:8К64)苏联在冷战时期研制的一种洲际弹道导弹。这种导弹的北约代号为SS-7“鞍工”(Saddler)。
R-16是苏联第一种可以实际使用的洲际导弹。由科罗廖夫领导设计的R-7(北约代号SS-6“警棍”)虽然拥有世界上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的荣誉,但实际上没有使用价值;R-7使用不可贮存的低温推进剂(液氧),必须在发射前才能加注,又因为体积巨大只能用发射架从地面发射,导致导弹的反应速度和生存能力极低。苏联政府注意到R-7的这种问题,只对其进行了象征性的部署,而R-7的主要作用变成了宣传武器和航天运载工具(从R-7衍生出了庞大的火箭家族,包括卫星号、东方号、联盟号和闪电号)。同时,研制一种可以真正投入实战使用以对美国构成威慑的洲际导弹的任务,被分配给了米哈伊尔·库兹米奇·扬格利领导的第586特种设计局(南方设计局的前身,位于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通过研制R-16洲际导弹,扬格利打破了科罗廖夫对苏联火箭部队和航天部门的垄断。
为了克服R-7的缺点,R-16采用了可贮存的液体推进剂: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使用这种推进剂组合的导弹可以在加注后持续部署,从而实现了随时可发射的状态。同时,与结构复杂、体积庞大的R-7不同,R-16的设计更为紧凑,可以实现地下井部署,从而大大提升了导弹的生存能力。另外,R-16在弹体中集成了飞行控制单元,从而不再需要R-7所必需的众多地面控制站对导弹的飞行轨道进行纠正。
研制工作在1956年获苏联政府批准,1957年基本设计方案完成。为了试验飞行,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为R-16修建了地面发射设施(41号发射阵地的两个发射工位)。但是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地下井发射。在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乌斯季诺夫的协调下,列宁格勒的TsKB-34设计局开始为R-16开发地下发射设施,而南方设计局则发展适用于地下发射的导弹。地下发射的R-16被称为R-16U(生产代号8K64U)。
R-16原型弹在1960年10月24日进行的首飞中发生严重事故,导弹在发射台上爆炸,导致至少92人丧生,包括到场观看的苏联炮兵主帅涅杰林。涅杰林当时任战略火箭军司令,负责监督R-16的开发工作。他因为急于看到能够威慑美国的导弹上天而对工作人员施加了不该有的压力,可能还强行提前了导弹的发射日期,结果导致了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