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赜
人物简介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字仲真。东晋汝南(今湖北武昌)人。曾任豫章内史。因献《古文尚书》及《尚书孔氏传》而闻名,其所献书被东晋立为官学。宋吴棫、朱熹、元赵孟頫、吴澄,明梅鷟,等均怀疑所献为伪书,至清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惠栋作《古文尚书考》,证明其所献确为伪书。但也有人认为,定梅书为伪是古今学术史上最大的冤案。例如何新认为:自从清儒者辩《尚书》真伪形成所谓“定论”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形成了几乎一面倒的答案,认为梅赜是一个伪造文献的千古罪人。而我则认为,古今学术史上最大的一桩冤案,就是东晋学者梅赜献《尚书》案。
历史背景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作品汇编。无名氏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四部分。先秦时总称为《书》,汉人始称《尚书》, 意为上古帝王之书。王充《论衡•正说篇》:“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旧传此书曾经过孔子编定现在一般认为其中的《商书》、《周书》为商周两代史官所记,在流传过程中有所增润;《虞书》、《夏书》是后人根据古史传说写成,并非虞、夏两代的作品,其中的主要篇目大约迟至战国时才出现。战国时,《书》在社会广泛流行,约有百篇左右,经过秦朝焚书,大量散佚。至汉初,仅存28篇, 由故秦博士伏生传授。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录,故称《今文尚书》。
后来又陆续发现一些用先秦文字抄录的《尚书》篇章,称为《古文尚书》。其中最重要的是西汉前期鲁恭王毁孔子故宅时于壁中发现的一部,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曾由孔安国献上朝廷。此书西晋末年即已亡佚。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共58篇,每篇有称作《孔安国传》的注。到了南宋初年,朱熹等学者开始怀疑梅迹这部书,认为从文字看不像周秦时的文词。到明清时,有更多的学者继续指责梅赜这部书。明·梅鸯作《尚书考异》,清•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清•惠栋作《古文尚书考》,都认为梅赜的《尚书》为伪书。
社会评价李友仁说:孔子用作教材的《尚书》是西周时规范整理过和新撰写的《尚书》,到孔子时又有不合当时语文规范之处,孔子又作规范整理,才用作教材,故有孔子整理《诗》、《书》之说。秦火之后,《尚书》不存,是儒生凭记忆背诵记录而成的,因用的是汉代文字,称为《今文尚书》;后又在孔宅发现孔子所用《尚书》,因是孔子时文字,称为《古文尚书》;东晋梅赜又另献《古文尚书》,因是孔子时文字,称为《古文尚书》。
今传《尚书》为《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而真《古文尚书》反而失传。可见这是因为真《古文尚书》是春秋时的语文,已不合汉代以后的语文规范,难以阅读理解,梅赜作了规范整理,和《今文尚书》接近了,所以能和《今文尚书》合编流传至今。
但后人却对梅赜的《古文尚书》冠以“伪”字,未免太轻率了。梅赜若无所据,岂能伪造一两千年前的历史文献?今人不是也在整理古籍,一两千年后原古籍不存,或存而不能阅读理解,或只能一知半解,对照书名或某些内容,多有不合,不也可以给整理之作冠以“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