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一家哭何如一路哭”“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一句名言。见载于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
宋 范仲淹 为相,锐意改革吏治,取诸路监司名册,将不称职者姓名一笔勾去。 富弼 在其侧云:“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 仲淹 回答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见 宋 朱熹 《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十二丈即 范仲淹 ,路为 宋 代大行政区名;一路哭,指一个地区的人民受害。《明史·河渠志二》:“语云:‘救一路哭,不当复计一家哭。’”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大中祥符进士,历任开封知府、陕西经略副使等职。庆历三年(1043)为参知政事,上书建议十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而深忧各路(相当于省)监司等官吏“不才”,下决心澄清吏治。他翻阅登记各路监司的簿册,凡遇“不才”(指庸官、贪官等)姓名,“一笔勾之,以次更易”。枢密使富弼平日素以“丈”(长辈)尊称范仲淹,见此情景,试图劝阻他说:“‘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公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罢之。” 以“不才”官吏一家之“哭”,而换取一路百姓不“哭”,这是范氏任命官员、澄清吏治的主要标准,充分体现了范氏以民为本,体恤民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胸襟。
对范仲淹的作为,朱熹极为赞赏。他在乾道年间在建阳编纂《宋名臣言行录》一书时,认为范氏此言此行,“有补于世教”,特将此录入书中,作为后来执政者的参考。而朱熹本人在从政中,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努力将此付诸实践。早在绍兴32年(1162)八月,朱熹以区区左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之赋闲之官,在上《封事》中就大胆放言:“至于四海之利病,臣则以为系于斯民之戚休;斯民之戚休,臣则以为系乎守令之贤否。然而监司者,守令之纲也;朝廷者,监司之本也。”(《壬午应诏封事》,《朱文公文集》卷11)这就是说,地方官的贤良与否,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安危休戚。基于这一认识,朱熹后来在一系列的奏疏和封事中,提出要“修德业、正朝廷、立纪纲者,必以开纳谏诤、黜远邪佞、杜塞幸门,安固邦本四者为急先之务。”(《垂拱奏札三》,《朱文公文集》卷13)
最典型的事例,是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不徇私情,六劾贪官唐仲友,而不顾他与当朝宰执王淮有姻戚关系,更不因为王淮对自己有所谓“荐举”之恩而网开一面。因为他知道,若唐仲友一家“不哭”,则浙东一路百姓就“哭”无宁日;而要让浙东百姓“不哭”,就只有让唐仲友一家去嚎啕大“哭”。在选择“哭”与不哭,让谁“哭”,让谁不哭之中,体现了儒者的胸襟,和儒家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一路哭声一路哭声 (yī lù kū shēng)
解释: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在一个地区内,到处是老百姓的哭声。比喻一个地区的百姓因遭受灾难而痛苦。
出处: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富弼曰:‘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耶!’仲淹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示例:戎马掀天动地来,荆襄~哀。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