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桥村
山东省胶南市泊里镇草桥村

草桥村地理位置
草桥村隶属于山东省胶南市泊里镇,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北2.5千米。村后为同三高速公路,村前204国道,西南为同三高速公路泊里出口。[1]人口耕地草桥村村域东西3.5千米、南北2千米,面积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9亩,其中粮田面积635亩、林地面积250亩。资料显示[2],有居民478户、人口1488人,以王姓居多,尚有滕姓、于姓、赵姓、车姓、李姓、丁姓等居民。村名由来据传,明洪武年间,滕、于两家自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是诸城通往海口的要道,河上有桥,河滩荒草茂盛,故名草桥。
据《中国历史图集》标注,金大定29年(公元1189年)诸城设草桥镇,又据清乾隆版《诸城县志·沿草表》载,草桥为金山东东密州三镇之一。经济概况草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号称红席之乡,解放前属佃户村。到2004年,该村相继建起了面粉加工厂、五金加工厂,个体工商户30余家,年创产值160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826元。社会事业到2004年,该村解决了吃水问题,并改造了村级幼儿园。有近百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1名已经成为大学教授,4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干部,6人成为所在行业骨干。[2]
草桥村草桥村北临南三环,西靠玉泉营立交桥,南到南四环马家楼立交桥,是京开高速公路的起点,总占地面积3.98平方公里;是以花卉、园林绿化、交易市场和房地产开发为主的集团性公司,有在职职工1600余人,2005年工商年检为A级企业。

草桥自古就是京城的花乡,花乡种花养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元朝、明朝、清朝均有多卷史书记载。现代作家姚雪银的名著《李自成》一书中曾有“刚从草桥端来的挂着露水珠的牡丹”的臻笔素描。
古时,许多文人墨客也曾被草桥花红、草绿、水清的美景所陶醉,写下了众多的名文史书。“草桥十里百花妍”和清朝皇帝乾隆的“冬雪春霖今岁好,姹紫嫣红看夹道”等著名赞美诗句成为了草桥人的自豪。
近些年来,草桥始终在全市名列前茅。2005年公司实现总收入近13亿元,纯收入实现3亿多元,上缴国家税金5000多万元,劳均分配实现3万元,老人退休金人均每月超千元。75岁以上老人享有退休金之外的3000至30000元的长寿奖,现已有78位老人领到长寿奖,其中一人领到最高长寿奖30000元。全年用于各项福利支出2000多万元,集体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职工的就业率达到100%,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
今天的草桥,是创新中崛起的新草桥,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北京市基本城市化生态文明村、北京市三级联创先进党组织、丰台区经济结构调整先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