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以开展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
从 1956 年建所至今,化学所已经走过了 50 年的历程,伴随着新中国建设的步伐,化学所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断充实、发展和壮大。改革开放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化学所进行了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改革,不断精干了研究队伍,更加明确了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炼了科技目标,优化了运行机制。化学所以深厚的学科积累、优秀的人才队伍和研究实力为基础,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化学领域内有很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重要研究机构,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点研究领域
分子与纳米科学前沿,有机与高分子材料,化学生物学研究,能源与绿色化学。
致力于 高分子科学与材料、 化学反应动态学和结构化学、有机固体、光化学与光功能材料、纳米科学与技术、胶体界面科学与化学热力学、分子识别与选择性合成、生命分析化学、理论化学和高技术料等方面的研究。
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大连化物所合建)、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大学合建)、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长春应化所合建)。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院重点实验室,工程塑料院重点实验室。
重大项目
承担国家863、973、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杰出青年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大、方向性创新项目共 100 多项。例如:“ 973 ”项目“先进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多层次结构和性能研究”;“ 863 ”项目“高效高稳定性纳米光催化材料及其应用”;基金委重大基金项目“ 聚合物凝聚态的多尺度连贯研究”;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若干纳米器件的基础性研究”;中国科学院方向性创新项目“手性分子识别中的一些科学问题研究”等。
重要成果
建所以来获得国际奖 6 项,国家级奖励 55 项,院级奖励 156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7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9 项、特等奖 3 项、一等奖 1 项。 1999 年 “ 高分子凝聚态基本物理问题研究 ”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2 年 “C 60 的化学和物理基本问题研究 ” 和 “ 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 ”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4 年“若干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 2004 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化学所在 SCI 、 ISTP 、中文论文及引文等检索中继续名列前茅。其中 SCI 收录论文 575 篇,位居全国科研机构第 1 名, EI 收录论文 357 篇,首次跃居全国科研机构第 1 名。 在论文数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高水平论文数量有了显著增长。 2004 年申请专利为 102 项,获得授权专利 85 项。
人员状况
截止 2004 年底,化学所有在职职工 442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370 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8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研究员(含正研级高工) 89 人、副研究员 88 人、高级工程师 24 人。 百人计划 36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获得者 32 人。创新群体 3 个 。
研究生培养
化学所是 1981 年首批被批准为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4 个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85 年首批在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三个学科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1993 年增设高分子材料科学(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点。 1993 年被国家批准为全国 17 个自行增列博士导师的试点单位之一。 1996 年被国家批准为按一级学科(化学)授予博士学位的试点单位。 1997 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现有在学博士生 533 人,硕士生 228 人,在站博士后 29 人。
园区建设
建筑面积 16808 平方米 的分子科学中心实验楼 2002 年投入使用, 1 号楼、 2 号楼、 4 号楼、 5 号楼、 10 号楼的室内和外墙装修改造,完成了道路和地下管网改造,全所面貌焕然一新,科研人员的实验条件和办公条件及园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现代化的园区初步形成。
学术刊物
主办《化学通报》、《高分子学报》、《高分子通报》、《高分子科学》(英文版)、《化学通讯》等。中国化学会挂靠在化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