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庠
刘庠
[清](公元一八二四年至一九0一年)字慈民,号钝叟,江西南丰(一作江苏吴县)人。生于清宣宗道光四年,卒于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年七十八岁。幼从父读书京师,执经于曾国藩之门。咸丰元年(公元一八五一年)顺天乡试举人,官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方略绾校对,父殁,不复仕。历主徐州龙云书院、海州敦善书院、清江浦崇实书院,先后三十余年。尝手写十三经,自号写十三经老人。庠性恬退,文章清澈,少好考证,晚致力义理书。著有《俭德堂文集》、《紫芝丹荔山房诗集》、《读史随笔》、《说文蒙求》、《后汉职官考》……等十余种,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刘庠(宋)
字希道,北宋彭城人。8岁便能作诗。中进士后,任高密广平院教授。后因上书议论时事,受到英宗器重,升任监察御史里行。
刘庠经常向英宗提出规谏。英宗为仁宗修神御殿,非常宏丽。刘庠说:天子之孝,在于继承先王之志,而不在宗庙的侈靡,因此,“宜损其制,以昭先帝俭德”。皇家的奉宸库被盗后,只将看守库房的小官治罪,刘庠主张应连同主管此事的“近侍”一并惩罚。仁宗的外家李珣犯销金法,刘庠启奏说,执法当从贵戚和皇帝亲近的人开始。英宗未立太子,刘庠上疏认为,应早日确定太子的人选,并使太子经常留在皇帝身边,经受锻炼。这些建议英宗一一采纳,付诸实行。
神宗即位后,刘庠任殿中侍御史,为右司谏。在宋与契丹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守信义最重要。在河东转运使任上,他考察了河东路的物产情况,发现铁的蕴藏丰富,就请求恢复废弃的冶炼场所,发展冶铁铸造。他又招募民众往长城边上的荒僻地区转运粟谷,以防饥荒。此后,先后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真定府知府、河东都转运使、开封府尹。
刘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不以为然,不愿在王安石手下做事。王安石想会见他,并嘱咐传达人员说:“今天来客一律不见,只有刘尹来要立即告诉我。”但刘庠始终不肯见王。后屡易职降职。64岁时去世。
刘庠一生,“有吏能”,并通晓各代历史,王安石亦“称其博”。刘庠死后,当时有人评论说:“帅臣极难得,刘庠可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