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邱山乡
基本概况浮丘山乡位于桃江县城西郊,资水南岸与桃花江镇、高桥乡、鸬鹚渡镇毗邻。2005年12月由原浮邱山乡与原水口山乡合并组建而成,全乡面积124平方公里,人口

55000人,辖20个行政村,境内有桃马、桃修、桃浮公路贯穿全乡,交通十分便利,全乡矿产、竹业资源极为丰富,花卉苗木畅销全国各地,中有修山电站,县城无害化垃圾场和桃花江核电厂进厂工路等重点工程,境内有县著名的旅游景点浮邱寺。
境内风景名胜浮丘山乡境内有浮丘山,海拔752m,面积约58平方千米,人称“小南岳”。上有48座峰,山间云遮雾绕,远望若浮,近看似丘,故谓之浮丘山。此山自古为楚南名山,山高林密,四季景色迷人。浮丘山不仅风景秀丽,且有不少文物胜迹。山顶浮邱寺[4],相传建于唐宋时期,原为道教宫观,后归佛教,改名浮丘寺。浮丘山由此成为佛教圣地,长年香火不绝。今存寺宇,乃清代重修,颇具观赏价值。寺庙后山,有“飞来石屋”;山腰“火云洞”,为一天然岩洞,高2m许,洞内冬暖夏凉,洞外茂林修竹,景色清幽,游人至此,如临仙境。正式有文字记载的浮邱宗教史,可上朔到汉朝。浮邱寺最初建于两晋南北朝的刘宋时期。谓之浮邱观。清乾隆时佛教购买更名浮邱寺(《桃江县志》)。按中国历史上修建寺庙的传统要求,寺庙要后有主山,两边有附山,现存的浮邱古寺后有主峰,两边有48附峰环绕,形成万佛朝宗的布局。因此,浮邱山早有“小南岳”之称。最初道观建立后,明清朝廷在此设立了道征司,管辖湘中一带3000道士(《桃江县志》)。浮邱道教因祖师菩萨而兴旺,所以浮邱寺初建就有祖师殿。现存浮邱寺建筑群系清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年(1770—1775年)所建。整体建筑为砖木结

构,耗白银700余两,历时6年建成。清道光19年(1839年)两江总督陶澍的副室贺氏又捐资重修了寿佛殿与后殿。[3]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
总人口
24894
男
13008
女
11886
家庭户户数
7424
家庭户总人口(总)
24892
家庭户男
13006
家庭户女
11886
0-14岁(总)
5522
0-14岁男
2985
0-14岁女
2537
15-64岁(总)
17041
15-64岁男
8880
15-64岁女
8161
65岁及以上(总)
2331
65岁及以上男
1143
65岁及以上女
118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4323
下辖村及基本情况[2]
黄南冲村
辖地8.15平方公里
共有847户 3167人
白家河村
辖地4.4平方公里
共有961户3448人
金盆村
辖地5.5平方公里
共有623户2510人
担水坝村
辖地6.06平方公里
共有670户2494人
田家冲村
辖地8.37平方公里
共有670户2494人
禁牌村
辖地5.18平方公里
共有656户2481人
洪桥头村
辖地5.77平方公里
共有835户2895人
黄鹤桥村
辖地6.49平方公里
共有910户3205人
大水洞村
辖地6.23平方公里
共有691户2499人
炭山桥村
辖地5.29平方公里
共有732户2953人
近仑村
辖地4.3平方公里
共有618户2100人
毛家桥村
辖地7.44平方公里
共有850户3095人
枳木山村
辖地6.57平方公里
共有871户2762人
人形山村
辖地7.22 平方公里
共有795户2871人
西峰寺村
辖地4.53平方公里
共有581户2036人
浮邱山村
辖地3.71平方公里
共有564户1955人
沙田湾村
辖地3.71平方公里
共有564户1955人
齐心村
辖地7.18平方公里
共有847户2978人
新桥村
辖地5.24平方公里
共有640户2268人
回龙湾村
辖地5.01平方公里
共有2292户68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