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历史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汉朝:五经
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唐朝:九经
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晚唐:十二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十一经(收入《孟子》)
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
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
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
十三经产生年代的概述
在孔子以前的书籍没有流传下来,到了孔子开始将一些古代书籍拿来教授学生,于是古代书籍开始流传。孔子当时教授的书籍主要是距今三千年前的周朝到孔子那个时代流传了几百年的著作。
孔子以前的书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四部,这四部书加上孔子自己编写的《春秋》在汉代设立了学馆开始教授学生,称“五经”。这四部书是中国最古的书,时间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周朝。这四部书原名《诗》、《书》、《礼》、《易》。现在如果你去图书馆找会发现它们已经改名为《诗经》、《尚书》、《仪礼》和《周易》。
孔子教学生又流传到今天的我们可以看见的四本当年孔子的学生用过的课本是
1 《尚书》:现存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
2 《周易》: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相传为周文王在监狱所作。
3 《诗经》: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感谢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4 《仪礼》:研究中国古代礼仪的著作。
(注:孔子教学生的课本本来有六本,到了今天失传了两本,《乐》据说是被秦始皇焚书时焚没了,有人认为《礼记》中第19篇的《乐记》可能是《乐》中的部分残稿,《春秋》在汉朝时还是学院里的课本,但现在也失传了,其文字则散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中。)
宋朝时加入了孔子之后到西汉的另外九部书籍,合称十三经,新增加的九部书籍有
1 《论语》(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
2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可能为春秋时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作。)
3 《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
--------------------------------------------------
4 《左传》(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
5 《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6 《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
-----------------------------------------------
7 《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
8 《礼记》(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9 《尔雅》 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
(注意:十三经中没有《春秋》这部书。现在的《春秋》已经失传了,其文字则散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中。该书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
-------------------------------------------------------------------------------------------------------------------------------------
中国13部儒家经典及其注疏的汇编本。
即﹕《周易正义》10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70卷﹐《周礼注疏》42卷﹐《仪礼注疏》50卷﹐《礼记正义》63卷﹐《春秋左传正义》60卷﹐《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春秋縠梁传注疏》20卷﹐《论语注疏》20卷﹐《孝经注疏》9卷﹐《尔雅注疏》10卷﹐《孟子注疏》14卷﹐共416卷。《十三经注疏》最早的合刻本是南宋十行本﹐以後辗转翻刻﹐讹谬渐多。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由当时江西巡抚阮元主持﹐将南宋十行本残存的十一经﹐配补以宋刻《仪礼》﹑《尔雅》二书的单疏本﹐重刻於南昌学堂﹐并将阮元旧日罗致学者所作《十三经校勘记》分别摘录﹐附於各卷之後。世称“阮刻本”。1935年﹐世界书局曾将阮刻本圈点缩印为两巨册出版。1980年﹐中华书局又将世界书局本校正讹脱後﹐重新影印﹐仍为两巨册发行。
网上电子版本
国学网是较早将十三经电子化的网站,但是该网站的十三经版本错误和疏漏也比较多。目前网上流行的版本大多来自于国学网。台湾中央研究院制作的十三经网络版错误相对较少,并且是繁体版,但是不便于检索。儒家网(http://www.rujia.org)汇聚网上众多电子版,进行电脑和人工双重校对,所制作的十三经电子版应该是目前网上最精确的十三经版本,而且网站上有强大的十三经检索系统。不足的是简体字版本。但是该网站还有十三经经文词汇分析,词汇分析中给出了经文词汇的繁体字,因此一定意义上弥补了因为简体化带来的不足。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