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墩村
1、浙江省湖州市下昂乡竹墩村竹墩村地处浙江省北部的杭嘉湖平原,东苕溪的东岸,距湖州市20公里,即现在的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竹墩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也是沈氏家族的祖居地。
竹墩曾是湖州市下昂乡的一个下属行政村,包括冷湾里、潘家塘、南墙门、李家棣、寺前桥、寺塘漾、姚家棣、周家墩八个自然村。虽仍保持着桑、蚕、鱼、稻的农业生产传统,但水乡风貌已不复存在,陆路交通却相当发达。1999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浙江省概览系列图湖州分图”中有一段简要说明:
《湖州市下昂镇是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平原上的典型江南水乡,位于湖州市南20千米,辖18个行政村,一个镇区管理委员会,-------下昂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现下昂镇的老街仍保存有据传由赵孟俯取名的“望晖”、“听月”二座古石桥。下昂镇竹墩村是明清时吴兴望族——吴兴竹墩沈氏的发源地,是沈尹默、沈迈士等文化名人的故乡。其中,沈尹默出自竹墩村《五亩园》。2000年5月,竹墩已改属菱湖镇管辖。
竹墩村按其家族兴旺发展过程有“朱、茅、吕、石、沈”五姓,而沈姓于明清时期已成吴兴望族。明朝时,竹墩的沈太宦,官至兵部尚书,其父沈玉阳亦被赐封。那时,竹墩沈家曾有因“私造楠木百桌厅”和在竹墩村西的“南凉山”私造“将台”、组建军队而被朝廷追查的传说。现竹墩村竹墩大桥西堍还有一段路,仍名“楠木埂”。据传,这就是当时沈家为逃避追查,将楠木排压沉的地方。
清朝时,沈家“华省堂”的主人,原是康熙皇帝的老师,是国学公。“华省堂”三字,即为康熙所题,堂匾四周有纹饰,并有雕龙盘绕,中有一太印。“承志堂”堂匾为隶书,是清朝着名经学家俞樾所提。沈家的沈秉成,字仲复,清咸丰进士,累官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在皖创设经古书院,以课经史实学,也官至二品。原湖州市博物馆的邱鸿忻先生,曾分析了竹墩现存石碑的纹饰,认为:竹墩自唐宋以来,“已有明显的兴旺家族居住迹象。而沈氏家族支于分堂,现知道的堂名有:华省堂;世四堂;树德堂;怡永堂;聿庆堂;双桂堂;硕鸿堂;承志堂;宁远堂;德顺堂;春晖堂;襄翼堂;询猷堂;敦叙堂;德茂堂,还有杏明堂和沈仁堂。现承志堂在竹墩村仍有旧屋,且结构基本未变。[1]
2、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市小纪镇竹墩村竹墩村是由原东桥、南桥、北桥三村合并而成,位于小纪镇西,地理位置适中,纪竹路、竹墩路东西、南北贯穿全境,交通便利,竹墩村总支下设三个支部,共有党员112名,9个村民小组,812户,2664人,占地面积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04亩,地大、民富、村强,民风淳朴,社会治安良好,全村拥有市列统企业2家,主要产品:曙光电力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20万伏、50万伏、70成伏、100万伏电力金具和铝型菅材系列产品;扬州市为政五金冷轧带钢有限公司生产的冷轧普钢、宽带、特殊规格及高频焊菅系列产品;镇列统企业2家,私营企业21家,个体工商户100余户。在本村范围内建有幼儿园、便民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农民健身广场、便民超市、卫生院、自来水厂,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方便于民。
2007年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小康村创建目标任务,于年底一次性通过扬州市、江都市验收达标。2007年我村依据实情,自我加压,结合优势,促进增收,改善环境,提高素质,突出人与社会和谐共进,注重三个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村实现三业产值5.58亿元,村级可用财力105万元,人均纯收入10019元。2008年我村将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精神,开展以“两创一树”和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为主题的活动,解放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预计今年三业产值实现6亿元,人平纯收入10800元,村级可用资金118万元。
[2]
2、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千岭乡竹墩村
位于位于宿松县千岭乡,2004年5月,千岭乡党委、政府根据宿松县村级区划调整方案要求,开展了撤村并村工作,中心、竹墩村合并为竹墩村.
该村盛产工业污染的鱼、蟹、虾等水产品。黄雀畈种苗基地、二姑畈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项目均初具规范,为千岭地域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村种植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红圩、花生、芝麻。特别是棉花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是千岭优质棉和出口棉的重点乡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