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亚图拉·鲁霍拉·穆斯塔法·艾哈迈德·穆萨维·霍梅尼
个人简介霍梅尼,全名阿亚图拉·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原姓印地,1930年改为霍梅尼,意为霍梅恩人。伊朗伊斯兰什叶派领袖、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最高领袖。外祖父、父亲和一个哥哥都是阿亚图拉(宗教领袖的称号,意为真主的意志)。
霍梅尼当霍梅尼逝世时,成千上万的伊朗人拼命挤上前去试图撕下一星半点的裹尸布以带回家去永远供奉。他们在失去精神领袖的巨大悲哀中,仍相信与他贴近过的物品便可以传递他的精神。
霍梅尼用极端的方式调动起了当今世界最激烈的宗教情感,以此对抗西方的入侵。在他的死敌眼里,他是“近代最恶名昭彰的独裁者”,并且让伊朗“倒退了几个世纪”。但对热爱他的人来说,他却是一位无法替代的领袖。不管是反对他或支持他,人们都承认:他是一位学识渊博,极其睿智的人,同时是一位极其俭朴,体恤民心的人。[1]
1979年,霍梅尼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霍梅尼生平早年求学霍梅尼1902年生于距伊朗宗教圣地库姆56公里的霍梅恩小镇。15岁中学毕业后,受教于伊斯兰著名神
学家、宗教领袖哈耶里·叶兹迪。1922年至库姆深造,成为伊斯兰教神学家教法学家。60年初成为伊朗六位大阿亚图拉之一。在库姆教书40年,伊朗当代著名宗教学者大都是他的学生。[1]参与革命活动1941年出版《揭开神秘的面纱》一书,揭露国王巴列维的独裁统治,50年代同情摩萨台的反国王斗争。60年代抨击巴列维发起的“白色革命”。1963年6月阿霍
霍梅尼陵园梅尼陵园舒拉日(传统宗教节日)因支持反对国王的示威被捕,8月获释。1964年11月4日又因抨击国王政府给美国军事顾问外交特权而被逐出国,流放土耳其。后转到伊拉克什叶派宗教圣地纳杰夫。1978年10月在伊朗国王压力下,伊拉克政府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人”,遂转移到巴黎郊区居住,流亡期间,与国内保持联系,组织开展推翻国王的运动。
伊朗巴列维国王只注意经济改革的“白色革命”(White Revolution),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的发展明显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伊朗社会贪污盛行,造成整个社会道德的颓败;贫富悬殊与日加剧。但国王拒绝政治体制改革,最后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巴列维王朝的专制现代化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政治专制、触目惊心的腐败和惊人的经济两极分化,老百姓对“白色革命”的失望和不满是显而易见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机会,教士集团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群众结成了联盟。在伊斯兰革命中,以霍梅尼为领袖的教会理所当然地成为众望所归,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自此终结。
在推翻巴列维国王的改良运动的过程中,霍梅尼把伊斯兰教义从一个抽象的神学意识转变为一场使伊斯兰在政治、文化上具有新生力量的生气勃勃的运动。伊斯兰教是从游牧部落诞生出来的宗教,以“安拉崇拜”的信仰虔诚为特点,提倡善行,把真主的恩惠施之于众生。然而,与其它大宗教不同的是,这个宗教从不隐瞒它的政治意图和对权力的浓厚兴趣。当初,为了推翻巴列维国王,霍梅尼宣称,“伊朗的贫富悬殊,贪污腐败,社会不公与道德失序,都是受西化毒害的结果;唯有回归真正的伊斯兰教教义,才能建成一个更美好,更高尚,更和谐的伟大社会。”可以想见,在充满着失望和危机四伏的伊朗,这种诉诸自身光荣传统并唤起憧憬理想美好社会的呼吁会产生多么大的感召力。霍梅尼在伊朗上台后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 ,“用伊斯兰的思想和知识‘教育人民’”。的口号,以显示其对真主和教义的无上尊崇。巴列维王朝垮台后,伊斯兰教便在精神上支持着伊朗社会。
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国王1979年1月16日,国王礼萨·巴列维被迫被迫出国“长期度假”(1980年7月27日在埃及病故),委任沙普尔·巴赫蒂亚尔组织内阁。伊朗伊斯兰革命取得胜利。同年2月霍梅尼结束15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德黑兰。他宣布废除帝制,建立伊斯兰共和国。按照宪法,他被确定为伊斯兰至高无上的宗教领袖,总揽军政大权,担任最高国家元首。3月1日定居库姆。[1]建立新秩序霍梅尼提出,将按照“穆罕默德的设想”重建伊朗,并宣布“既不偏向西方,也不偏向东方,我们要建立一个中立和不结盟的共和国”。在国家生活各个领域推行彻底伊斯兰化,对外提出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口号。1980年9月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发生长达8年的战争。1988年7月霍梅尼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同意停火。8月两伊战争停止。撒旦诗篇事件1989年2月,霍梅尼要求处死《撒旦诗篇》的作者──英国作家萨曼·拉什迪
撒旦诗篇,他认为,作者采用征手法来亵渎宗教,从而导致英、伊两国关系迅速恶化。伊朗因《撒旦诗篇》引起的风波于同年3月宣布同英国断交。直至1990年9月,两国的外交关系才恢复。1989年6月3日病逝。致苏联领导人的信件1989年1月1日,霍梅尼写信给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指出解决共产主义问题的方法并不在于资本主义: “如果您想在此关键时刻用投靠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办法解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经济方面的棘手问题,不仅不能医治自己社会的病痛,而且需要他人来纠正您的错误;因为今天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和社会方法上已隐入僵局的话,那么西方世界在此问题上当然是以另外形式以及在其他问题上也已陷入灾难...因为其理论是唯物主义,用唯物主义不能把人类从不信仰理性的危机中解救出来,这是东西方人类社会最根本的病痛。” “理性的东西也在科学范畴之内,尽管感觉不到它...科学的实质就是超越物质的存在;任何思想都超越物质,不受物质法则左右。”
霍梅尼的著作霍梅尼最重要的著作,是《伊斯兰政府》(Hukumat-e Islami)。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教法学家统治和伊斯兰政府”的思想。[1]
霍梅尼的陵园霍梅尼陵园坐落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以南约8公里处,伊朗伊斯兰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其侧。陵墓中间的巨
霍梅尼陵园大镏金穹顶及周围四角上的宣礼塔在阳光中熠熠生辉、耀眼夺目,令人陡生崇敬之情;然而,当人们置身于陵墓脚下时却会发现:尽管整个墓区规模庞大、建筑高阔,但却丝毫谈不上奢华。一位当地人介绍说,霍梅尼陵墓完全由伊朗人民自发地捐款修筑,没有让政府掏一分钱,陵墓庄重素雅的风格正好与霍梅尼在人们心目中崇高朴实的形象相吻合。
整个陵园建筑群以霍梅尼长眠其中的陵殿为中心,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占地2.2万平方米的大广场,西边广场以霍梅尼的儿子穆斯塔法·霍梅尼命名,东边名为烈士广场。为了方便瞻仰者,从每一个广场均可以进入陵殿,两个大广场的南北两边各有一座大门,每道门上都有一个圆形蓝色拱顶。在4个蓝色拱顶的“护卫”下,中间陵殿顶端的巨型金色拱顶及4个宣礼塔显得更加庄严、挺拔,白天在阳光下光芒四射,晚上在灯火中光辉灿烂。此外,陵园建筑群还包括图书馆、休息间、餐厅、商店及伊斯兰革命博物馆等。穆斯林把去世叫做“归真”,认为是蒙真主的召唤而前往乐园,因此陵区内丝毫也没有沉闷、死寂的气氛。
走进可供上千人同时拜谒的陵殿,一眼便可看见中央一个高达5米、长和宽约为10米的方形绿色玻璃罩,里面便是霍梅尼及其亡子的石墓。罩子四围的骨架采用钢铁材料,呈网格状,体现了伊朗传统的陵墓艺术风格,据说由一名来自伊朗古都伊斯法汗的民间艺术家设计。瞻仰者可通过玻璃罩看到里面的石墓,石墓为长方形,上面覆盖着绿色的毡毯,并安放着霍梅尼和他儿子的肖像,以及一部《古兰经》。
陵殿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靠着几根巨大的柱子支撑,顶部一圈玻璃窗可使阳光射入,建筑构造极为精巧。陵殿上部的巨型拱顶共分三层,为纪念霍梅尼从公元1964年(伊历1342年)开始反抗腐朽的巴列维王朝,第一层高达42米;为纪念伊斯兰革命在公元1979年(伊历1357年)取得胜利,第二层高达57米;而为了纪念霍梅尼于公元1989年(伊历1368年)逝世,最高一层高68米。
霍梅尼陵园每座建筑的墙壁上都贴有各种颜色的大理石,这是陵园在建筑艺术上的突出之处。据统计,整个陵区的大理石面积达到8.5万平方米,所用石材完全产自伊朗,种类有230种之多。陵殿里的大理石,使用了白色、浅粉、红色、淡黄、灰色、黑色和绿色等各种颜色,堪称伊朗大理石贴面艺术中的精品。广场各个大门墙壁上的大理石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上面雕刻着一位伊朗女书法家撰写的《古兰经》经文,由伊朗著名的大理石镌刻家精心雕琢而成。伊朗是地震高发国家,建筑群中的所有建筑物都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可以抗击8级地震。[2]
个人名言“不要东方,不要西方,我们只要伊斯兰!”
“为主道奋斗的民族啊!你们生活在保障精神与物质幸福的旗帜下,你们所走的道路是万圣的道路,是获得真正幸福的道路。”
“我嘱托你们在真主的佑护下,努力奋斗,使各领域达到自给自足;并嘱托你们维护国家的独立,真主会佑助你们的。”
“帮助贫困阶层能获得今后两世的幸福。”
“用伊斯兰的思想和知识教育人民。”
“你们当为主道,为伊斯兰国家的发展与强大而紧密合作。”
“男女穆斯林应知道,美国和以色列所反对的是伊斯兰教,因为他们认为,伊斯兰教、古兰经和圣训妨碍他们掠夺他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