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卷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罗卷戏
罗卷戏

基本简介罗卷戏的传统剧目有三、四百出,多以反映历史故事的“袍带戏”居多,也有少量的以民间生活故事为内容的小戏。随着罗卷戏走向衰落,大部分剧目已经失传,唱腔音乐曲牌也随之失传。[1][2]

传说故事唐初天下并没有“戏”这种艺术形式。有一天,李世民梦中在天界看了天戏,被迷住了,醒来后,他把梦中的情景讲给左丞相唐之远,唐之远据此编了戏本。李世民传旨选天下聪明伶俐的子弟照戏文排练,在皇宫内演出后,看得内眷们眉开眼笑,于是李世民就叫这戏为"乐眷戏",后来传讹了,传成“罗卷”戏。[3]

流行程度罗卷戏是罗卷戏的流而不是源。据《邓州市志》记载,清雍正年间,罗卷戏传入邓州,民国十八到民国三十二年间,邓州罗卷戏班到豫东、豫北演出,曾唱红整个中原大地,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民间曾传:“罗卷戏到村里,女人不烧汤,男人不下地。”[3]

历史渊源有关专家认为,罗卷戏是百戏之祖。锣戏源于“傩”或“傩戏”,是由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或举行酬神还愿仪式演变而来的古老戏曲剧种;据《中国戏曲曲艺辞典》载,“罗戏流行于河南,历史悠久”;据传,罗戏创始于1300多年前的唐太宗时期,是皇帝和文武百官为了取乐而模仿天宫的仙乐编出来的宫廷戏,因此,罗戏也叫“乐戏”。

卷戏是源于驻马店汝南县的庙中老道士所演唱的经文,因为经文是一卷一卷的,所以叫“卷戏”。剧传都是讲“二十四孝”的传统故事、庙里墙壁上画的“显功”故事、佛教和尚们念的经文,还有“傩”戏中斩鬼驱邪的情节,以此教化善男信女们弃恶扬善,如《铡美案》、《南阳关》、《李子精临凡》、《朱洪武吊孝》、《龙抓熊氏女》、《刘金定下南唐》、《花打朝》、《四圣归天》等。[1]

艺术特色罗卷戏的行当很有特色,首先是生、旦、净、丑行当俱全。各行当表演从不同角度把武术、杂技、狮舞、竹马、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吸收到剧种里来。武打戏粗犷、奔放、真实,用的全是真刀真枪,开打时不但 “当当” 有声,而且火花飞射,具有独特风格。

罗卷戏唱腔一般比较深奥,讲究音韵,词格为七、十字句,以婉转清新、优雅抒情见长。罗卷戏的唱词有个很独特的地方,即每一大段唱词由一迭一迭的三长一短句组成,类似于我国古典诗词的词牌,一直沿传至今毫不改变,并且其传统剧目中的唱词都很文雅,专家称这很可能是该剧种鼎盛时文人墨客加盟形成的,绝不类同于其它传统地方戏的顺口溜唱词,很有古老剧种昆剧、京戏的味道,却又固守着词牌似的唱法。[1]

伴奏乐器罗卷戏的音乐自成风格,主要伴奏乐器有筚篥、大笛、唢呐、笙、闷子等。演武打戏时,还加有3尺多长的喇叭、羊角号。罗卷戏的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大镲、小镲、小锣、堂鼓、大鼓、梆子等,随着音乐的发展,不断加进了弓弦乐器,如二胡、板胡、曲胡及大、小提琴等,

为其它剧种所少见。凡两军厮杀等场面,所有吹奏乐器、打击乐器一齐奏鸣,大有雷电交加,金戈铁马的壮观气势。[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