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花鼓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简介文化遗产名称:河阳花鼓戏

所属地区:河南·焦作·孟州市

遗产编号:Ⅴ-15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焦作市孟州市

遗产级别: 省

孟州市古称河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故里。千百年来,在这块热土上,厚重的文化因子,传承着乡野的气息和书卷的墨香,也创造描绘出河阳花鼓戏这道风情浓郁的靓丽彩虹。[1][2]。

演唱形式河阳花鼓戏的唱腔多用“哼”音唱出,按照曲调填词,凡是一字多个唱音时,各字音的连接用“哼”音唱出,因此,花鼓戏亦称“哼哼戏”、“哼曲戏”。其唱腔、话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曲牌主要有:叠落、满舟、太平年、银扭丝、剪剪花、背宫、阳调、满江红、靛花调、叠断桥、磕瓜子等14种,每一首曲子都如同一首风情浓郁的民歌,曲调细腻、规范、抒情、委婉动听,大都取材于民歌小调,根植于民间,宜于传唱,属于联曲体的戏曲音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3]

表演特点河阳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4]

传承意义河阳花鼓戏内涵丰富,其曲调包括有明清流行的曲调,以及当地的民间小曲,又有从其他剧种借鉴并经过改造的音乐语汇,其表演包容了高跷、旱船、秧歌等民间舞蹈的动作和表演手段。河阳花鼓戏剧目的故事情节通俗易懂,风格独特,演唱灵活,生活气息浓郁,很受当地民众喜爱。目前,河阳花鼓的成熟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继承,剧目、曲调、表演技巧不断流失,亟待扶植和保护。[5]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