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目嶂自然保护区
基本概述七目嶂自然保护区位于五华县大田镇,是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58.5平方公里,为全省天然阔叶林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珍稀的动植物资源,有着无数迷人的自然景观。专家教授多次考察之后,称之为“物种宝库,粤东明珠”。该保护区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座,其主峰高达1318米,登顶峰,可眺五华及毗邻6县市,七目嶂由此而得名。七目嶂双髻峰下,耸立着一座竖于清乾隆五十八年。
地理位置广东五华七目嶂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在东经115°18’49”~115023’37” 北纬23°46’11”~23°51’43”之间。位于广东省东部,五华县的西部,由五华县长布镇的原青岗、大客、长安、长生、红旗、源潭、金华、琴塘等村的大部分山地组成。东北部与龙川县博石下交界,东部与东源县的黄村镇毗邻,南部与紫金县的中坝接壤。主峰七目嶂为五华县最高峰,海拔高度为1318.6米,毗邻龙川和东源两县。登峰极目远眺,可俯瞰五华、龙川、河源(后来分为东源县)、紫金、兴宁、梅县、和平等七个县,故称七目嶂。
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属于暖湿。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北缘,属于低纬度南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但具有山地气候特征,其特点是:春暖较早,春夏多雨,夏秋高温,冬寒较迟。据五华县气象站资料统计:年日照时数1996.6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5%;年平均气温21.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5℃,极端最高气温38.9℃(1963年9月2日),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9,极端最低气温-4.5℃(1955年1月),全年总积温达7752.3℃;年平均无霜期325天,个别年份没有霜日;年雨量1498mm,每年3~9月为雨季,约占年总雨量的86%;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6%。保护区在五华县城西部,其各项气温指标应比五华县城低2~3℃,雨量则高210mm以上,湿度增大15~20%。[2]
保护对象保护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20种,占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79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桫椤,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观光木、野茶树、伯乐树,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有14种;省级保护植物有三尖杉、南方红豆杉。区内还拥有云豹、蟒蛇、穿山甲、苏门羚、白鹇、虎纹蛙等许多珍稀濒危动物。自然保护区内拥有维管束植物1000多种。主要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异形玉叶金花等20多种。主要标志植物为桫椤群落。自然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130多种。主要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动物有云豹、蟒蛇、穿山甲等。
景点特色七目嶂,群峰竞秀,主峰海拔1318米,比罗浮山(1296米)还高22米,是龙川的最高山峰。其地史悠久,在大地构造上,为一隆起带,构造线以华夏型(东北—西南向)为主。自古生代后期的二迭纪至中生初期的三迭纪,由于各期断裂及火山活动,大约至今23000万年,在原断陷地区沉积了不少陆相盆地沉积物。到中生代未的白垩纪至新生代初的第三纪,大约距今14000万年,由于燕山运动花岗岩开始侵入和抬升,使古生代以来各期形成的地层隆起,形成地层复杂的山地。从第三纪至第四纪期间所发生的喜马拉雅运动,大约距今4000万年至今,使山地间歇性进一步抬升,而形成地质历史悠久的山地。组成山地的岩石多为中生代侏罗纪砂岩、砂砾岩、砂页岩、粉砂岩和石英砂岩等。
距今6000多年前的中生代森林景观尽收眼底。七目嶂的山石景观尤为壮美,被誉为龟觅食、鳄鱼上山、仙女浣纱等岩石造型奇特,形神兼备。特别是离主峰200米处的一个被命名为“海上世界”的山坳,侧耳可聆惊涛拍岸,海浪呼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