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炮

礼炮最早源于英国海军。当时,英国最大战舰装有21门大炮,全部放空便是最高礼节。这就是21响礼炮的来历。其次19门炮,19响便是次一点的礼节了。1875年,美国人从英国那里学来这种方法,正式采用放礼炮的礼节,后来便风行世界,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庆典礼炮却不像欢迎礼炮那样,它是各国自行规定的,很有些随意性。英国君主诞辰,加冕的庆典鸣放62响;美国国庆时鸣放50响,表示美国有50个州;我国开国大典时用54门大炮,齐放28响,表示当时第一届政协有45个政治单位和9个方面的特约代表,共54个方面的人士。28响则是建国时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
在外交方面,礼炮是每遇贵宾到来,鸣放礼炮表示敬意,是国际上惯用的外交礼节。按国际惯例:鸣放21响是欢迎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贵宾,这是最高礼遇。鸣放19响,是欢迎部长将军一级的外宾。鸣放17响、15响等,是欢迎更低一级的外宾。鸣放礼炮都是单数。
礼炮的由来在日本16世纪末期的关原之战中,正当双方鏖战之时,西军的小早川秀秋驻扎于松尾山,小早川秀秋认识到了胜利属于东军,于是便明智的投靠了东军。东军大将德川家康对于小早川的加盟感到激动和兴奋。为了表达欢迎之情,家康派了一队铁炮队,到松尾山脚下,朝天放枪表示对小早川部的欢迎,小早川部听见了枪声,奋勇作战,最终帮助东军取得了胜利。此故事后来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它发扬光大,从铁炮改成大炮。这便是礼炮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