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钟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欧阳钟灿

欧阳钟灿,男,出生于1944年1月,研究员、院士,理论物理学家。福建泉州人。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1981、1984年相继获该校物理系理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中生物膜液晶模型理论、液晶物理及应用基础理论等研究。从曲面变分技术导出了用曲面曲率及其微分表示含自发曲率膜泡的普遍形状方程;首次从理论上预言应存在着半径比为2的平方根与无穷的两种亏格为1的环形膜泡并获实验完全证实;提出了突破Helfrich流体膜框架的手征膜理论;合作发现了膜形状方程的四类解析解;提出D∞h对称液晶光倍频理论并与实验完全符合;给出了超扭曲液晶盒弱锚泊条件下指向矢的严格解。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5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现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1993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州华裔物理学杰出成就奖,1994年获首届中国博士后“国氏奖”,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6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获周培源奖及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欧阳钟灿研究员主要从事液晶、生物膜理论、DNA生物大分子弹性性质及蛋白质折叠研究,此一研究方向是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交叉领域。

1999年3月在 World Scientific 出版英文专著 <> 受到国际读者的好评, <<日本物理学会志>> 2000年4月刊有东京药科大学森河良太教授的书评, 认为这是一本研究生和科研人员难得的教科书, 也被 World Scientific 公司列为2000年凝聚态物理的重点发行书之一。2000年6月, 他与合作者写的<<从肥皂泡到生物膜>>的科普书被选为我国近20年出版的一百本最优秀的科普书之一。

从创新工程开始以来才开题的DNA单分子弹性理论也取得重要进展. 他们在国际上第一次把DNA双螺旋的硷基对的相互作用引入DNA的弹性模型, 并运用高分子统计物理近代方法----路径积分与格林函数, 推导DNA在外力(外力矩)作用下的格林函数遵守的薛定格方程, 用量子力学发展的计算方法求解及蒙特卡罗模拟, 所得到DNA单分子外力/伸展曲线与近年Science及Nature发表的实验曲线十分相符. 这组工作发表在物理, 化学, 及生物学界的国际一流杂志: Phys. Rev. Lett. 82 (1999) 4560; J. Chem. Phys. 110 (1999) 1247; Biophys. J. 78 (2000) 1979 等, 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

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物理系与微生物系的联合小组(Lindsay与Harrington)寄来p53肿瘤抑制蛋白所识别的序列(Wafl)DNA(126bp)组成微环的125组构形数据包与欧阳钟灿的研究团队开展“远程”的理论与实验结合的合作研究. 他们的计算得到美方的高度评价, 并由对方提交高级的生物杂志发表。

2000年7月德国马普学会新成立的“国际生物模拟系统研究生院”的负责人, 马普胶体—界面研究所所长(理论部)Lipowsky教授写信邀请欧阳钟灿的研究团队作为该院的国际合作交流单位。

2009年6月,正式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其前任为中科院杨国桢院士。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