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国藩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洪国藩】(1939.12~)分子生物学家,浙江宁波人。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同年9月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访问学者、研究员,英国约翰研究所访问教授,美国耶鲁大学访问教授,中国生化学会副理事长,《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常务编委,英国《DNASequence》杂志编委、《TrendsinPlantScience》杂志顾问编委,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人类基因组科学协调委员会委员,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学术上有创新精神,造诣较高。1978年发现梯度电场抵抗核酸分子扩散的效应。这一发现,导致了凝胶中DNA顺序的可读性增加30%以上;建立了高温DNA测序体系;提出固氮菌中结瘤调控基因的调控模型;提出并发表构建水稻基因组物理图的“快速、精确的BAC-指纹-锚标战略”,并用此战略领导完成了重叠群(contig)覆盖率达92%、平均DNA片段分辨率高达120kb的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4.3亿核苷酸)物理图。1979年在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时,创造性地提出并通过实验建立DNA测序单链双向测定法、缓冲液离子梯度法、非随机测定法、35S-同位素测定法。这些方法分别提高或增加测试长度、分辩率、测试效率和准确性,其中有的方法引起科学界的轰动,被收入分子克隆及DNA测序丛书等国际经典书籍中,为各国学者引用。1985~1987年,发现并首次克隆高温酶,提出并完成DNA高温酶测序法,解决DNA测序过程中二级发夹结构问题,此成果获中科院1992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出任国家攀登计划“共生固氮体系中最佳固氮结瘤控制模型”首席科学家。在他主持下,经11个研究所和大学的科学家5年共同努力,中国固氮研究跻入国际先进行列。他主编的《固氮及其在中国的研究》(英文版)由世界著名Springer出版社出版并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92年主持水稻基因研究,1994年建立水稻全部12条染色体的人工细菌染色体(ABC)全库,1996年在世界上首次构建高分辨率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获得成功。1997年1月国家科委、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为此,他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学术奖,此成果被全国和上海市评为1997年科技十大进展之首。他是上海市第九、十届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得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被评为1997年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首届“十大杰出职工”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