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蕴渝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施蕴渝

分子生物物理学家。女。上海崇明人。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深入开展了与蛋白质分子设计及药物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包括酶与底物,药物与靶分子结合自由能的计算;蛋白质稳定性的计算机模拟;蛋白质分子的随机动力学模拟;蛋白质静电相互作用研究,以及酶作用机理的计算机模拟,为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取得了一些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1965年9月-1970年2月,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实习研究员。1970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79年-1981年意大利罗马大学物理化学系访问学者。1984年6月-1985年1月及1990年3月-9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物理化学系合作研究。1994年1月法国巴黎南大学,C.N.R.S酶学及生化结构实验室合作研究。1995年11月及1996年3月-4月法国NANCY大学CNRS理论化学实验室合作研究。

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结构生物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负责人、973项目中的课题负责人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负责人。

工作成绩:

她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结构生物学开放实验室,领导了由一批优秀年轻人才组成的,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创新人才群体。培养了大量研究生。曾获中科院优秀教师奖。

主要研究兴趣及学术成就:

用多维核磁共振波谱及计算生物学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

计算生物学研究方面,二十多年来她和她领导的课题组,深入开展了与蛋白质分子设计及药物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包括酶与底物,药物与受体结合自由能的计算;蛋白质稳定性的计算机模拟;蛋白质分子的随机动力学模拟;蛋白质静电相互作用研究,以及酶作用机理的计算机模拟;为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取得了一些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

结构生物学方面,她是在国内最早开展生物大分子二维核磁共振实验的几个人之一,她领导的实验室,建立了多维核磁共振实验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方法,研究了一些重要蛋白质如转录因子,蝎毒蛋白(钾通道拮抗物)的溶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相关论文发表在Biochemistry,J. of Biomolecular NMR等期刊。目前正在负责国家863结构基因组(规模化蛋白质三维结构测定)项目。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发表的论文被国际学术期刊引用上百次特别是被国际上重要年评和综述性文章引用,有关论文曾被国际学术期刊专题评论。

获奖:

生物大分子的计算机模拟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2年,1996年曾两次获"863"计划先进工作者三等奖。由于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贡献突出,2007年8月22日,施蕴渝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近5年代表性研究论文:

Na M, Yiyun C, Tongwen X, Yang D, Xiaomin W, Zhenwei L, Zhichao C, Guanyi H, Yunyu S, Longping W.(2006)Dendrimers as potential drug carriers. Part II. Prolonged delivery of ketoprofen by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Eur J Med Chem. 2006 May;41(5):670-4. Epub 2006 Mar 9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