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宝
“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早期多以重量作为钱币名称,如半两、五铢。唐朝赏赐钱“乾封泉宝”是中国第一种年号钱。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南唐的“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宋“太平通宝”、明“永乐通宝”、清“康熙通宝”等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除了“通宝”以外,历代古币上还多有“重宝”“元宝”等(明朝只有通宝)。以清朝咸丰年间的铸币分类最为复杂,制钱称通宝,当五至当五十称重宝,当百至当千称元宝。直至民国早期还有“民国通宝”和“福建通宝”等。
专家总结了宋代钱币中钱文称为通宝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宁、元丰、元佑、元符、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历代通宝崇祯通宝
崇祯通宝铸于明思宗朱由检祯年间(1628-1644年)。钱有小平,折二、折五、当十四等各类钱近百种,是明代形制最杂,品种最多的末代钱币,小平至当十钱径2.2厘米-4.4厘米,重2.6-2。8克,其间的轻重没有什么规律。钱文"崇祯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有星月,也有的有奔马图形,俗称"跑马崇祯"。另外有一种背文为满文的"宝泉"二字,据说为清兵入关时所铸,也有人怀疑可能是民间私铸钱。小平、折二、折五钱背文繁杂混乱,有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记局兼记值、吉语钱等,名目繁多,举不胜举,其中以光背及记地平钱为最多。传世当十大钱光背无文,若见有文者,必为伪作。另外崇祯通宝还有合背钱。
通宝(1890--1974)
新疆察布查尔人,锡伯族,民国16年在刘文龙和多活佛合资建立的三多公司中任副经理,19年,任新疆省银行会计长,制定正式银行薄记,除经营汇兑和存放款外,又代理省库的收支事物,22年后,任临时维持委员会委员,省银行秘书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