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扇鼓
延安五鼓"之一。是流传于延安市志丹县境内的一种民间鼓舞。鼓面为扇形,呈椭圆形,用古草板羊皮鞔在一带柄铁圈上制作而成,故又称"羊皮扇鼓"。鼓下的手柄上,有三个倒钩铁圈,呈三角形,每个圈上又套三个公母小环,暗含三三九连环之意。传说早在北宋时,一放牧者,甚是寂寞,无聊中将羊皮箍在一簸箕形的框上,敲击取乐,这便是最早的扇鼓的雏形。一次野狼窜入羊群中,牧民无措中乱击其鼓,野狼惊恐逃遁。此后,众牧民皆效仿制作,放牧中一面御敌,一面解闷游艺,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扇鼓舞。当地老百姓视扇鼓为通神之物,用它来驱逐邪恶与魔鬼,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岁岁平安,扇鼓舞便逐渐成为祭祀舞蹈。扇鼓的表演,多系独舞,偶尔也有群舞。表演时左手执鼓,右手执一藤条,边舞边击鼓面,其鼓上下晃动,鼓声与铁环撞击声浑然一体,清脆嘹亮,舞蹈动作粗犷剽悍,或奔或跳,若癫若狂,口中念念有词,或说或唱,若吼若啸,愈跳愈狂,愈打愈烈,可谓人助鼓力,鼓显人威,直至驱逐了邪祟,便双手擎鼓对天,以示胜利。扇鼓表演形式有鞔头鼓、踢脚鼓、对峙鼓、散跑鼓等套路。
志丹扇鼓,是足以与安塞腰鼓相媲美的陕北鼓乐艺术。志丹扇鼓形若扇面,呈椭圆状,是用青草板羊皮鞔在一带柄的铁圈上制作而成,故又称“羊皮扇鼓”。鼓面直径50cm,柄长约20cm,柄下有3个倒钩铁圈,呈三角形,每个圈内又各套3个公母小环,暗含三三九连环之意。
志丹扇鼓,源于民间山泽,在本县流传久远。因志丹历史上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关中耕作农业的结合部,民族杂居,融汇频繁,而扇鼓最早源于土著居民对付生存环境中的野狼恶兽,后在漫长的岁月河流中渐渐蜕变为土著者对抗各种自然灾害和厄运的圣器,远离民间成为神事活动中震慑邪祟之物。多系独舞,偶尔也有群舞。打鼓时,左手执鼓,右手执一细竹条,边舞边敲鼓面,其间上下摇动,使鼓音与铁环撞击声浑为一体,音声清脆嘹亮,动作粗犷剽悍,或奔或跳,若癫若狂,间或口中念念有词;或说或唱,若吼若啸,愈跳愈犷,愈打愈烈,可谓人助鼓力,鼓显人威,直至(臆想)驱逐了邪祟,便双手擎鼓对天以示胜利,给人以沉重、力量和振奋感。
1994年5月,县教育科技局和文化馆的文化专干薛世俊、白岗等深入乡野拜访民间艺人,对顺宁镇石场子沟邢光才的扇鼓演奏技法进行整理和挖掘,使这一在民间沉埋千年的古老艺术得以重见天日。1995年在地区群艺馆的舞蹈干部陈永龙的精心编排与辅导下,志丹扇鼓成为广场群体艺术,主要表现形式为鞔头鼓(也叫缠头鼓)、踢脚鼓、鹞子翻身鼓、对持鼓、散跑鼓等基本套路,韵律由深沉而欢快,流溢着阳刚正气,显现出抗争奋进的豪迈气慨,舞姿飘逸而洒脱,于浑厚中显空灵,人欲动鼓欲静,似人与鼓、力与美的浮雕,亦真亦幻,充分展现了善良、淳朴、勇敢勤劳的志丹人民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