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诱导员
背景日本的马路并不宽,但很少让人感觉“行路难”。究其原因,除了国民交通守法意识强、交通设施比较完善等等,交通管理制度和手段的有效运用功不可没。其中的“交通诱导员制度”,对疏解因占道施工造成的交通拥堵,作用明显。
在日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身着醒目服装、手持LED灯光诱导棒守在施工现场,全天候24小时忙碌——他们不是警察,而是来自民间保安公司的交通诱导员。
日本《保安业法》第18条规定,凡是占道施工,施工方都必须委托保安公司派遣拥有国家考试合格证的交通诱导员,到现场维持好交通秩序。即便是轻微的道路维护和路边树木修剪等当日可以完成的占道作业,也必须使用交通诱导员或由施工方自己做这项工作。交通诱导员虽然没有执法权,与警察的交通管理有区别,但在防止发生交通事故、确保道路通畅方面,作用很大——日本交通诱导员为此付出的工作量,是交通警察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中国现状交通诱导员现状上海2003年开始设立交通协管员一职。从事这份工作的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下岗工人。每月约有1000元的收入,还不包括医疗保险等福利,而且每天只需执勤6个小时(2006年)。
上海高峰时间的交通状况恶劣,行人也不把交规当回事,常在红灯时穿越马路,看见车辆也不停步。若没协管员,恐怕整个城市会永远堵下去。然而,这些协管员既不能逮捕违章行人,也不能开罚单,于是很多人就当没看见他们。更糟的是,他们还常遭到嘲讽和辱骂。据统计,该市平均每月发生20起交通协管员被推被打事件。设立意义现阶段应对交通拥堵的措施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交警在一线的上岗率,在早晚高峰时段增派机关民警上路执勤”。这些措施有明显成效,但容易造成交警超负荷工作。
中国一些大城市可以借鉴日本经验,通过资格培训,建立交通诱导员队伍。目前上海已有交通协管员,但其工作范围被限定在“协助维护路口交通”上,占道施工的地方难觅他们的身影。可以考虑在交通协管员中选拔一些能力强的中青年,并吸收愿意做交通诱导员的年轻人,培训后安排上岗。建立适合上海市情的交通诱导制度,既有利于缓解道路拥堵,又能开辟新的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