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散
来 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 名:藿香正气散(和解之剂)
总 结:外感内伤
【组成】
藿香去土,三两 白芷一两
紫苏一两 茯苓去皮,一两
半夏曲二两 白术二两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苦桔梗二两 炙甘草,二两半
【用法】
原方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汗出,衣被盖,再煎并服。
主 治:(1)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欬嗽气喘。? ?
(2)及伤冷伤湿,疟疾中暑,霍乱吐泻。
(1)凡感岚瘴不正之气者,宜增减用之。
加 减:伤食重者,加消食药。
归 经:手太阴足阳明药也
方 义:(1)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
(2)苏、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
(3)厚朴、大腹,行水消满。
(4)半夏、橘皮,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
(5)甘、术、苓,益脾去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
(6)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
变化方:本方合三味春薷饮,名藿薷汤,治伏暑吐泻转筋。
又附方:一方加木瓜。
煎服法: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5)甘、术、苓,益脾去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
(6)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
变化方:本方合三味春薷饮,名藿薷汤,治伏暑吐泻转筋。
又附方:一方加木瓜。
煎服法: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来 源:局方
藿香正气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30克 半夏曲 白术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60克 藿香(去土)90克 甘草(炙)7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热服。如欲出汗,覆盖衣被。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方论】方中藿香芳香化温,和中止呕,并能发散风寒,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兼可芳香化浊;厚朴、陈皮、半夏曲行气燥湿,和中消滞;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大腹皮行气利温;桔梗宣肺利膈;生姜、大枣、甘草调合脾胃,且和药性。诸药合用,共成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图书信息

书 名: 藿香正气散
作者:何永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ISBN: 9787506739603
开本: 16开
定价: 24.00 元
内容简介《藿香正气散》是最著名的局方之一,在临床医疗、保健领域应用极其广泛。《藿香正气散》在收集整理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汇集藿香正气散证治理论、临床与实验的国内外研究资料。特别突出其临床应用,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按病证分类加以介绍,并综合了国内外探索藿香正气散作用机制等实验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从事中医药学习与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和大中专院校学生以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图书目录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藿香正气散简述
一、藿香正气散的来源
二、藿香正气散的组成及用法
第二节 藿香正气散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主治
二、藿香正气散的功效主治
第三节 藿香正气散的临床应用
一、藿香正气散的辨证应用
二、藿香正气散的辨病应用
三、藿香正气散的剂型与临床应用
第四节 藿香正气散的衍生方与相类方
第二章 古今医家的论述
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胃肠型感冒
二、哮证
三、空调综合征
第二节、消化系统疾病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胃脘痛
三、溃疡性结肠炎
四、消化道肿瘤
五、肠易激综合征
六、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七、老年性腹胀
八、急性胃肠炎
第三节 肝胆系统疾病
一、脂肪肝和慢性迁延性肝炎
二、黄疸
三、胁痛
第四节 神经系统与精神疾病
一、眩晕
二、癫狂
三、湿困多寐
四、梅核气
五、不寐
六、郁证
七、头痛
第五节 循环系统疾病
一、冠心病
第六节 其他病证
一、黑苔
二、遗尿
三、痹证
四、代谢性酸中毒
五、有机磷中毒
六、其他病证
第二章 皮肤科病证
一、常见皮肤疾患
二、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第三章 外科病证
一、痔疮
二、颈椎病
三、子宫肌瘤术后食欲不振
四、膀胱癌术后高热
第四章 妇科病证
一、月经后期
二、经行泄泻
三、带下病
四、妊娠恶阻
五、痛经
六、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五章 儿科病证
一、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婴幼儿秋季腹泻
三、小儿胃肠型感冒
四、幼儿热痱
第六章 眼科病证
一、春季结膜炎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藿香正气散的制剂研究
一、藿香正气散不同剂型的特点
二、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制备与鉴别
三、藿香正气水的制备与鉴别
第二章 藿香正气散组成中药的药理研究
一、藿香
二、白芷
三、紫苏
四、茯苓
五、半夏
六、白术
七、陈皮
八、厚朴
九、苦桔梗
十、大腹皮
十一、甘草
第三章 藿香正气散全方药理作用
一、对胃肠道的作用
二、镇痛作用
三、抑菌作用
四、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
五、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
六、过敏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