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卫

人物简介[1]陈国卫,男,现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监事会监事。
曾任国家经贸委运行局副局长(分管盐业),国资委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副巡视员、研究室副主任、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主要观点2004年8月,陈国卫上书国务院领导,痛陈中国盐业体制之弊,呼吁对盐业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国家领导人分别进行了批示,让有关部门研究。
[2]2005年3月,其在广东提出盐业体制改革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个是政企分开、二是小工业盐放开、三是食盐生产企业进入市场,并乐观地表示:“广东的改革,如果方法得当,具备成功的条件”。(时值广东盐业政企分开,08年因私盐泛滥,盐业公司再次加挂盐务局牌子,广东盐业政企分开改革宣告失败)
[3]2009年12月,在北京炮轰各级盐业公司和食盐专营制度,认为中国盐业专营制度改革应该加速推进,从而引发一场对于食盐专营和盐业体制改革的全面讨论。(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尚未出台,孰是孰非,仍未定论)
专营成效方面,从1996年《食盐专营办法》条例颁布以来,我国居民合格碘盐的食用率在逐年提高:由1995年的39.9%上升到2005年的90.2%;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从1995年的20.4%下降到2005年的5%。两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消除腆缺乏病的标准,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碘营养状况,使人口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实践充分证明:食盐补碘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有效途径,食盐专营是食盐补碘的根本保障。
业界反应广东盐业[4]总经理潘瑞新:“盐业并不反对改革,只是对改革的目的和内容提出了符合国情的意见”、“盐业改革一直在推进”、“食盐专营是国家垄断”、“‘专营暴利’之说无根据”、“盐业改革欢迎全民大讨论”(2009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5]总工程师朱宏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配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进盐业体制改革,地方省市主管部门要在盐业管理体制改革大背景下考虑盐业行业管理职能问题,要与盐业体制改革相衔接(2009年9月)。国家审计署[6]2007年结束了对全国盐行业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审计,结果发现全国的食盐和工业盐全部算起来,税利才几十亿元,审计结论是:食盐不存在暴利(2006年)。国家发改委[7]宏观经济研究院俞建国:取消食盐专营起码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成熟的经营主体,成熟的消费者群体,有效的市场管理。从这三方面看,我国近期取消食盐专营的条件尚不具备(2006年观点)。
背景简介食盐专营制度是1994年开始实行,目前已经十多年,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盐业体制改革,从而引起了社会公众对盐业这个特殊行业的广泛关注。
盐分为食盐和工业用盐。
在中国,目前两者的主要区别是食盐加碘,工业盐不需加碘。
食盐,是指直接食用和制作食品所用的盐。
工业盐指不加碘的盐,它用于化工、印染、皮革、玻璃、医疗、制冷等。
盐业公司又把工业盐分为两碱(烧碱和纯碱)用盐和小工业盐。两碱用盐指化工厂的用盐,现在市场已放开。小工业盐指用于印染、皮革、玻璃、医疗、制冷等方面的盐,是否放开市场是现在中国盐业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