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欲门
图书信息利欲门(当代中国的浮世绘 官商与黑道之间的利欲博弈)

作者: 韦一著
出 版 社: 万卷出版公司[1]
出版时间: 2010-1-1
字数: 230000
开本: 16开
I S B N : 9787547004272
定价:¥28.00编辑推荐
一部超出想象的男人江湖,一本潸然泪下的情爱读本。
★真实记录官商与黑道之间的利欲搏弈
★尘封四年终获解禁,《湖南卫视》《南方周末》等二十三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搜狐有史以来首部突破千万点击的纪实小说.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由资深娱乐城副总写就的记实小说,真实记录官商与黑道之间的利欲博弈——真实的力量让人震惊,作者仅用六万字霸占搜狐渎书频道总点击第1名三个月,一个月之内点击突破千万。这个记录至今没有人能打破。随后不到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小说几乎同时登上新浪、天涯、红袖等知名网站的周点击与月点击第一名。小说在网上引起广泛争议,作者接受二十多家主流媒体报道采访,被媒体称为“史上最复杂的80后”、“当前网络最大黑马”。《书业观察》在提到这部小说时就有说到,小说的主要价值不仅仅是来源于小说内容上的新视野,还有他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对生活、命运的抵抗、思考,也同样令人震惊。
洛非和林辉是一对情同手足的好兄弟,由于不同原因,他们相继辍学,浑浑噩噩地闯入都市,藏匿城市的某个角落做着惊天动地或鲜为人知的事情,他们渴望安静又害怕孤独,城市迷离的灯火割痛了他们的眼睛,然而却在没有灯火的暗夜里失声恐惧……
为了生存,他们策划了一起阴谋,混入林浩所开的娱乐城,三个月后,洛非成为娱乐城副总,林辉成了娱乐城高管,原以为好日子已经来到,谁知却遇到了刘芒。刘芒原是他们的兄弟,但因为一场年少情事,从兄弟变为仇人,为此,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再次相遇时,刘芒已是刘副市长的公子,并铁了心让洛非欠他的一件不少的要回来。但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必须去完成,也就是追求叶子,并且能顺利跟她结婚。因为叶子是林浩的妹妹,林浩手上有刘副市长贪污受贿的证据,这也是他能够在江城开大型娱乐城的资本,如果他出了什么意外,那这份资料将会出现在纪委的手中。刘副市长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儿子与让林浩的妹妹叶子结婚,彼此成为亲家。可叶子却喜欢上了洛非……
作者简介韦一:安妮宝贝、郭敬明曾多次提起的“病孩子”概念发起人,主办最知名的地下杂志《病孩子》,兼任主笔。开过酒吧、照管过大型娱乐城,当过记者。前后共经历职业六十多种。首部作品《刀刃上的舞蹈》(也就是本书的部分内容)在当时的各大网站创下二千多万的点击,因涉及个人丰富经历,引起争议,接受各媒体采访,被媒体称为“史上最复杂的80后”“当前网络最大的黑马”。后又做杂志编辑,不死鸟文学网站总监、淘校网总策划,目前为北京智工场图书文化公司总编辑。策划操作《人间》《不抱怨的世界》等一系列畅销书。
目录一部超出你想象的男人江湖——《利欲门》
用罪恶写成的大善书——《利欲门》
读《利欲门》发现“春天自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第一章五星级娱乐城
第二章男人的江湖
第三章残酷月光
第四章逃亡路上
第五章鲜花与墓碑
第六章绝处逢生
第七章挺住意味一切
第八章刀刃上的舞蹈
第九章花还会再开
第十章逃出自己
第十一章梦中水乡
第十二章血染的婚礼
第十三章平凡人的平淡生活
第十四章重回娱乐城
第十五章所有的巧合并不仅仅是巧合,
第十六章生活总让人猝不及防
叶子写的故事
后记
生命中无处不在的道别——《利欲门》
改革开放兰十年的特殊生存资料与日记范本——《利欲门》
《利欲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喜欢看《越狱》的都会喜欢看《利欲门》
媒体评论《利欲门》是搜狐有史以来首部突破千万点击的纪实小说,真实的力量让人震惊。作者仅用六万字霸占搜狐读书频道总点击第1名三个月,这个记录至今没有人能打破,我曾在推荐这一本小说中说:这是一部超出你想象的男人江湖,一本令你潸然泪下的情爱读本,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勇气,请你不要打开它。
洪错(搜狐网原社区总管)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雷说,每位作家都有一段决定性的成长经历。也正是韦一非同寻常的经历成就了他这本非同寻常的书——他丰富的经历使他有着同龄人无法拥有的视野和感悟,这给他的小说带来了独到的不可被模仿的文字世界,有着不同寻常的社会性与时代意义。
朴素(天涯社区频道总管)
《利欲门》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质感的作品,小说的主要价值不仅仅是来源于小说内容上的新视野,还有他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对生活、命运的抵抗、思考,也同样令人震惊。
李西闽(《幸存者》作者)
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特殊生存资料与日记范本”,是“一本用经历与阅历写成的书”, 勘称得上是中国当代的“浮世绘”,作者韦一是我见过经历最为复杂的80后,他对社会所具有的某种洞察是某些专家学者以及记者都所不及的。
何东(记者 专栏撰稿人)
专业书评:一部超出你想象的男人江湖——《利欲门》
文/洪错(原搜狐社区主管)
搜狐有史以来首部突破千万点击率的小说
早几年前,我也爱在网上写些文章,但常被斑竹无故删帖。正好我和搜狐有些生意上的投资合作,于是向他们要了个搜狐社区主管来当,我看谁还敢再删我的帖!当时搜狐百万点击率的小说并不多,我记得只有三部:《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重庆,孤男寡女》还有一部就是韦一这本《利欲门》的部分文字,那时的名字叫《刀刃上的舞蹈》。
《刀刃上的舞蹈》字数不多,点击与回复却多得超乎寻常,特别是在写到叶子与阿辉因为韦一的无心伤害而同时死去那章。在网上引起热议,上百个跟帖要他忏悔,也有上百跟帖让逼他忏悔的人有种就报上地址来,他们要是不去找他麻烦就不配给韦一当读者。很显然支持说这些话的都是些江湖男儿,韦一写出了他们最深切的感受与最脆弱的挣扎,自然也得到了他们的追捧。他们平常不看书,看到这书的一部分后,相互传阅。他们对韦一说,兄弟,我们总算看到一本属于我们的小说。
韦一在帖子回复那些要他忏悔的人说:我不会去忏悔,事情在发生后再去忏悔是于事无补的。其实有时候要阻止某种奇怪事件的发生并不是我们的力量所能及的,它仿佛是神的旨意,就如地震的发生,汽车的相撞。他对我说,我当然会有悔意,但是拒绝任何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逼我忏悔。随后,小说标题被我改成《利欲门》进行重点推荐,几天内此书点击率突破千万,这也是搜狐第一部点击率突破千万的小说,新浪、天涯、红袖等纷纷头条推荐,转载无数。网上突破两千多万。在很多网站都拿下月点击第一,搜狐刚开读书频道时,《利欲门》又霸占着总点击第一名三个月。期间大概接受了四家电视台,十多家报纸、杂志的专访,被媒体称为“80后混混”,“当前网络上最大的黑马”。
本书涉及面广,阅历丰富,细微情感变化让人觉得真实,触动人心。我推荐这小说时用了两个副标题说这是一部“令你大开眼界的奇趣之旅”,事实上确实如此。如果把这本书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分开来看,就类似于台湾作家三毛的游记,总有新发现,新视野,新感触。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他判断一本好书的标准是,随手翻开书中任何一页都能看下去的书。按他这个说法,对我来说,韦一这本书不失为一本好书。
后来我想到了一个更确切的:“一部超出你想象的男人江湖,一本令你潸然泪下的情爱读本”。
老一辈评论家常说80后缺乏体验与生活阅历,题材重复,不是早恋就是堕胎。这些问题在韦一身上是不存在的。他经历体验可以比拼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骨子里却有80后人的激情张扬。毕竟他出身于那个时代,成长于那个时代,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时代烙印。
可当时,韦一只写到六万字就不写了,因为他怕他那篇以自身经历为题材的小说,他女朋友看了胡思乱想,影响他们的幸福。
2007年,我无意中在书摊上看到了韦一那书的盗版书,打着情色加涉黑的图书封面,盗版书商也只能是这种水平了。结局为枪手所作,薄薄一本,匆忙结尾,标价二十二元,十元就能买到,内蒙古出版社。韦一说他其他朋友也发现总共有三个版本,有的版本打着的是情感牌,比我看到的那个盗版书商有品位多了。结局与我看到的不尽相同。
事隔几年韦一给我发来新文,韦一说这是本他“沉淀多年终于决定将它写完的代表作”。我花了两天时间将它看完,这是本我看过为数不多的、让我一个三十多岁大男人感动、悲伤、惆怅的小说之一。
在2005年的一期的《书业观察》上,就有被提到过,韦一的《利欲门》主要价值不仅仅是来源于小说内容上的新视野,还有他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对生活、命运的抵抗、思考,也同样令人震惊——为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人生存实态参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照我来看,韦一笔下的人物并不是“特殊个体”,而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出生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因为没有话语权与话语权微弱,所以被认为是极少数。
用罪恶写成的大善书——《利欲门》
文/西门柳上(《up势力》主编)
承韦一瞧得起叫我为他的小说《利欲门》写书评,我想大不了就是反反复复折腾那五千汉字,秃笔饱蘸臭墨,熬上半宿,吸他数根烟,喝他几杯茶,草成一篇几百或上千字的“鸦语”,自然是不在话下。
谁知读罢,竟是不能一下子浩浩荡荡地就使我心中的所思所感跃然纸上,我的理智和情感形成一个旋涡形成一个千千结,扰乱了我的精神世界,然而我可以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但我却无法于一片混沌中打捞起任何真实,因此我需要时间去理清我的思路,提炼出我的感悟。
奇思何以穿云?文涛何以裂岸?
说起这个,我不由自主地记起了王国维在论及李后主时,引尼采在其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说的一句话,即:“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当时看了就深有感慨,现在把这句话移之到韦一的这本小说,我觉得并非是大而不当的。
关于这本小说,韦一在以前的采访中有这样一段自白,他说它:“掺杂了我与我朋友太多的往事,在这里你将看到另一种边缘,另一种饥渴与另一种温情。市长、局长、企业精英、社会名流、风尘女、赌鬼,街头混混他们如迷一样地走入了我的生活,潜意识地影响了我的生活并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想我们不应该拒绝高尚但是有时对于堕落也无法抗拒,况且堕落的生活能让人沉沦。”在这本小说里,我们看到了罪恶,也看到了正义,更是看到了良心。正义与良心战胜了罪恶,但却没有真正的赢家,小说给了人一些启发一些感动一些教训,但却有太多的宿命意味。总得来说我觉得这是一本用罪恶写成的大善书。
关于韦一的真实身份,一直就是个谜,但是可以肯定,韦一有过绅士而惨痛的经历,不过现在韦一已经从青春的废墟中走出来了,正如他所言:“(对于往事)我感到压抑,心里隐忍与潜伏的激情像一股暗流要冲出地面,它令我窒息令我疼痛,我迫切需要让它有个流畅的空间,于是我选择了写作,当写下后如释重负。”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段在边缘社会的断裂成长:残酷中的温情,无助中的背叛,沉沦中的深思,失落中的狂欢,以及爱情皆如百川入海汇集起来,在笔下升华,动人心魄地完成一个关于青春的想象。真切得足以打动所有年轻或曾经年轻的人。
所以现在,当韦一能把这段边缘的生活作为精神的资源加以利用时,我深信这段可遇而不可求的边缘体验不是糟蹋了他,而是造就了他。他向着边缘的滑落使他获得其他少年不可能有的视野和体悟,正是这么一份沧桑,使韦一的文字不像早年的郭敬明那样的童稚,青春也不再沾满那恶心的虚伪的泪与笑,而有了某种对生活真实的承载,生长又怎么能不经历苦难?在这里,青春投下他的影子,我们也因此感到生活是真的。
《利欲门》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刀刃上的舞蹈”。
“刀刃上的舞蹈”,无疑是个美丽的词儿,就像海德格尔在评论荷尔德林时说的“钟上的降雪”一样。但是,“钟上的降雪”,这个意象更多的是:一个暮夜,大地沉静,万物休憩,所有的罪衍都被宽恕,戾气都化为了祥和,人类面向诗意而纯洁的回归,这是上帝发出的声音;“刀刃上的舞蹈”则不同,边缘青春的气息充沛,仿佛延续生时那一声的痛呼和啼叫,直面于现实,要为大地而做狮子吼,以求在不断的新生中找寻人生的精彩,它的主调是冒险与进取,对所有的不完善,所有的沉沦,作出自己无法承担的抗拒。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刀刃上的鲜血,流溢出也许就是雪地里灿烂的梅花,就像绝望的表层下一条温情脉脉的河流在涌动着。
最后我想说:我喜欢电影,我总喜欢追问我看过的小说适合不适合改写出剧本并拍成电影。《猜火车》那样的小说都可以被改编,《利欲门》应该也可以吧,首先它还原了特定境遇下炫目的青春经验,并且叙述语言很有镜头感,一个个场景不是杂乱地重叠,而是跟随着时间有序的流动。《古惑仔》好吗?不错,但离80后有点远,在我感受了韦一给我的文字影像之后,我更渴望它带给我们视觉的影像!也许这会是一部80后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你说,能不精彩吗?
读《利欲门》发现“春天自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文/大家乐(专栏作家〓书评人)
靠在窗前,目及空中飘舞的雪花,醉心在“韦一”的文字世界中;很多年过去,我习惯于由“人”的喜欢而爱及文字,总信奉“知人”才能“知文”。到近来却忽然醉心于从文字里读“人”,在字里行间触摸一个鲜活的灵魂,竟读出更多的千般慨叹,也读出了一片神奇。阅读的体验有时像水的洗礼,有时却如火的燃烧,这后者正是读“韦一”纪实小说的非常感受。
在“韦一”的小说中,主人公“我”是社会上的一名平凡小人物。并致力于经营自己打拼的“事业”,经历了爱情、友情、亲情的种种打击后,在自我内心世界的剖析中回忆自己逝去的青春。能有这样的文字记录自己曾经的痛,能用这样一种内省的方式悼念自己真实的过去,就如同在《黑暗中相逢》中所说“我们的青春流着血,死在自己的怀里。我们抱着自己的青春,眼睁睁地看着他流血而死……”残酷、真实却不堪回首。
懵懂的青春,在灯红酒绿中迷失自己,以为得到金钱就得到了所有。“古人不是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吗?我现在无情无爱,也没什么牵挂,况且这样的日子也习惯了,但是我在不断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却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不知道我到底活着是为了什么,漫无目的,毫无目标。”“但对于感情,我依然独守着那一份寂寞,那是我唯一的信仰。”“走一步算一步,反正什么样的生活都是生活,什么样的结果都是结果。”小说中,“我”是血性的男子,时而清醒时而迷茫,不断与命运抗争,颓废过也堕落过,但是在过后总能清楚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迷失。所以他说“我觉得自己好像一直在寻找,寻找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在寻找的过程却渐渐迷失了自己,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迷失,所以我痛苦。”曾经拥有的美好愿望,也消失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至理名言之中。内心最底层不曾泯灭的良知便是“情义”二字。从跟着爸爸学《增贤广文》《三字经》到亲人离开读到《圣经》几年光阴犹如隔世。才知道原来最美好的梦想依然就是拥有自己可以信赖的一份感情,一个温暖的家!不论这个家里有什么人,只要她、他们是真心爱着彼此,足矣!
韦一在后来发生很多事后借景写情做了个总结:“当时,正逢芦苇飞絮,风一拂过,芦苇絮就纷纷扬扬地漫天飞舞,飞絮在风中划出优美的弧度,最后轻微着水,无声无息,没有痕迹。河水在潺潺地流着,上面浮着一层飞絮,水势必流入江河湖海,就算流入大海湖泊,仍然有暗涌波动,永不停歇,在漂流的过程中,有缓流也可能遭遇旋流急谷,起起落落,翻翻转转,飞絮或许被搁浅,但是水流仍在继续,它们早就淹没在水流里。那么我们是否就像那飞絮一样早就淹没在生活里呢?”起起落落,翻翻转转,这就是生活,有顺境也有逆境。“飞絮以优美的弧度进入水中”就如我们曾以最大的热情,美好的幻想投入现实生活中吧,但现实就是现实,它不会为你而改变,只有你为它改变,或者说是你去适应它。
小说的魅力在于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展现了“我”这样一个平凡小人物的内心世界。用自己曾经的痛诠释当代部分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迷茫。使人不自觉的融入其中,关注“我”由一名辍学学生、街头混混、娱乐城副总、直至沦落为逃犯。在不断变换的角色中让读者体味我思想的蜕变。同时跌宕的情节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思想冲击,读者以爱的名义仿佛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纵观这部小说,情节紧凑,语言平实,寓意深刻,“我”的心理成长也分为几个阶段,从最初“我”拿了家里几千元在社会上混荡,赌场得意,情场也得意,可谓是顺风又顺水,加上“我”对自己想要的物质要求并不高,只要能维持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就满足了,那时我们在书里看到的是有如凯鲁亚克的自传性代表作《在路上》般散漫与洒脱。靠阴谋混进娱乐城,可谓是作者的过渡期,他得到了五星级副总这个职位,开名车住别墅,可这时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威胁,一是帮他实施阴谋的欢子拿着证据威胁他,二是他的死对头刘副公子要逼他离开娱乐城,这时他表现得是不愿失去。
从一无所有到得到到不愿失去,到最后的失去且永远也得不到,这时我们又看到了“我”的心理如加拿大作家盖伊·范德海格(Guy Vanderhaeghe)的处女作《走下坡路的男人》(1982年荣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般沉重与深刻,它剖析了一个男人的不安全感,对情对爱对未来都充满恐惧但又必须走下去。
我们也许会问,“韦一”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用他的话说是“我害怕平庸的生活把一切都掩埋,到我年老的时候回忆,脑袋只是一片空白,所以我在不断地回忆着,抒写着,写下了我就不再回顾,又像是在抛弃一段又一段的往事,确切地说应该是珍藏,因为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重拾往日的点点滴滴。”还有一层意思也许就是内省、告别,与过去告别,像蚕一样的把往事作茧,然后期待新生,用全新的视角迎接明天拥抱未来。正如文中所述“眼前的一切都是清新的绿,春天自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生命中无处不在的道别——《利欲门》
文/李西闽(著名作家《幸存者》作者)
很意外韦一能写出这样的一本书,你如果要问我韦一这书写的是什么时,我会回答你这书写的是“生命中的爱与欲、生与死与无处不在的道别”。
先来说说文中的一号女主角叶子,她儿时失去唯一的亲人妈妈,她的老师收养了她,可在她读高中时,李丹又因为乳腺癌去世了,李丹临死前把她托付给林浩,林浩最后又死在林辉的手上。再说小说的一号男主角洛非,洛非的爸爸妈妈都是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所以“我”从来就没见过爸妈年轻时的样子。在他十六岁,他爸爸永远离开了他,没多久他无儿无女的叔叔又郁郁而终,在结婚那天,他最爱的人叶子与最好的朋友林辉又因为发生某种意外瞬间离去,在他坐牢时他妈妈又离开了他。最后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又让他失去伊蓝。
毕飞宇在《青衣》里说,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失去自己至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巨大伤痛。韦一小说的“失去”还包括“丧失”与“迷失”。比如在韦一小说里有这样的直白:“我突然觉得成长的过程就是对某种信念逐渐丧失狂热追求的过程——我觉得自己好像一直在寻找,寻找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在寻找的过程却渐渐迷失了自己,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迷失,所以我痛苦。”
除了写“失去”,小说的还写了“自省与忏悔”。如果说“洛非”爸爸的死是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那其他人都是让他心里留下遗憾与愧疚的,他的叔叔无儿无女,一直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可就在他爸病重时,记忆记错,认定他弟弟暗吞了他的财产,洛非也不相信他叔叔,搜了他叔叔的箱子,这个举动彻底伤到了他叔叔的心,洛非叔叔觉得洛非不信任他,侄子永远是侄子,不能当儿子,以后和他也没什么话说,病了也不愿意看。叶子与林辉的死也是因为洛非和刘芒间的矛盾而造成的,他妈妈的死他只能说是遗憾。因为他永远也没享受过那种很和谐的母子关系。这时洛非面对的不仅仅是“失去”的难过,还有无法挽回的愧疚。正如晋朝王导所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愧疚不表示就一定会忏悔,文中的主角洛非说:“我不想忏悔,也根本没有觉悟去忏悔,事情在发生后再去忏悔是于事无补的,其实有时候要阻止某种奇怪事件的发生并不是我们力量所能及的,它仿佛是神的旨意,就如地震的发生,汽车的相撞……”确实林辉与叶子的死并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如果一定要说清楚那只能说是命运。命运总是充满偶然性与必然性,正如韦一文中所说:“如果我没有告诉阿辉,林浩发现了我们当年伤他的事要对付我们……或者当年我们没做那样冒险的傻事……或者我没告诉阿辉林浩手上有刘副市长贪污受贿的证据,而这一些,我都是听叶子说的……生活没有如果,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回想过去的生活,你会发现是一条曲线轨迹,这条曲线有无数的巧合组成的,这条曲线的无数的细小支点只要稍微变动,以后的命运就会是另一个样子,正如一本叫《The celestine prophecy》的神秘畅销书中曾提到:所有巧合不仅仅只是巧合,巧合背后有其神秘理由。”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特殊生存资料与日记范本——《利欲门》
文/何小东(报社记者)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建国六十年。很高兴看到韦一的《利欲门》,这相当于是来自社会“沉默大多是数”的生存实录报告,作者从侧面反映了这二三十年的社会变革对一些小人物的影响。这和记者调查记录是有所不同的,记者只是间接经历者,大多听从第三方所说,还有一个也是主要的,记者在反映一些“特别的真实”时,往往无法做到“真正的真实”而是“处理后的真实”,主要原因是领导在对一些特殊报告审核时,会对他个人前途、利益、良心、社会主要价值观上做个比较大的考虑与取舍。而作者完全不必理会这些,他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以小说这种文体来反映他们真实的声音,他不用顾及太多,只需反映那种原生态的真实,忠于来自自己内心的呼喊。另外,小说没有那么多的局限性,这都是报告文学所不能比拟的。
如小说介绍所言,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位80后,小说中的洛非和林辉经历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有多少物质生活的童年时代、看《古惑仔》并拉帮结派、模仿类似生活的中学时代,谈过一场青涩却刻骨铭心的恋爱。当他的同学大多进入大学时,以“洛非”为代表的一群人却在这个时候与他的同学们形成断裂与分离,他们流入社会,为了生计,而他的另一批同学跨进大学。同时在这个时候,我们国家也开始跨入信息新时代,那些进入大学校园里的80后,有的彰显个性,有的刻苦学习,有的庸庸碌碌得过且过。最终他们之中的有一些人将会成为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有的将在不同的岗位做着不同的工作。再次发生断裂与离支。毫无疑问,国家一个大的时代格局变化都将会影响着一大批的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丰裕,国家精神也开始逐步贯彻与渗入。在《利欲门》的文中就可以作出清晰的对比——“我记得所读中学那些拉帮结派,忙着‘斗争’与‘自保’,有些同学的抽屉里还藏着刀,还有些革命造反的感觉。同学们都很佩服那些能敲诈的,能敲诈表示‘混得开’,‘混得开’是很体面一件事,所以很多同学敲诈并不是为了钱,而更像是表演一种行为艺术。如果出了什么事,他们通常是找兄弟用拳头说话,自信拳头可以打破所有的不公平,不合理。”可在几年后,作者再路过他当初就读的那个学校时看到的是“一片和谐”与不少挂在学校门口、代表“校园荣誉”的牌子。
从《利欲门》里不少的细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进步,物质消费水平的进步,精神文明的进步,法制的进步。
《利欲门》作者是我见过经历最为复杂的80后,可以这么说,这是一部用经历与阅历写成的的书,小说人物形象真实,情节丰富,细节感人,涉及面广,带有特别的时代烙印,从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8年的特大洪灾到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我们多灾多难的国家,一路变革,一路发展,逐步完善,逐渐富强。小说都有提起或带过,我们也能看出在那个背景下,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大事件对他们的改变。
另作者对酒吧、娱乐城、山场、煤场、黑工厂等特殊场所都有深刻的感受与记录,这对于时代记忆都是些挺珍贵的资料、有如提供了新的日记范本。
《利欲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文/醉红颜(作家出版《白天说谎夜晚陶醉》)
韦一曾写过这么一段文字,“文字是记忆的坟墓/当你翻开此书/就如/打开一座幽邃的坟墓/总有一个冤灵能让惊魂颤栗/总有一段情感能让你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感觉能让你突然悲怆起来。”我认为这段文字用在《利欲门》里再适合不过了。这正是我看这本书的感受。
《利欲门》里有这么一句话:我们逃得过很多东西却逃不过善良。
这句话是伊蓝写信给洛非时说的,正是洛非的善良打动了她,以至于伊蓝真正地爱上他。被善良打动的人往往都是善良之人。
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还真不好说,我有一个当幼师的朋友告诉我,她见过一个三岁的小孩无私地把自己喜爱的玩具给另一个小孩玩,看到对方开心她也特别开心。也见过另外两个小孩一起在吃相同的零食,你走开一会儿就会发现一个小孩会去抢另一个小孩的零食,事实上他抢到也吃不完,但是他抢到了对方的零食,看对方哭,他就特别兴奋。孩子是善本性大过于恶本性还是恶本性大过于善本性,后天环境与他身边人对他的影响同样重要。就如文中的洛非与林辉,两个人都是善良的孩子,洛非因为从小受他爸爸教他读了许多类似《增贤广文》《三字经》《千字文》《朱子治家》等书,这些书也直接影响了他,以至于他无论遇到什么不公平的事总很快回归到善良本性。
有这么一句话“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请你相信,第一次说这句话的人一定都是善良过的人,或者他在“无数次的”善良“却发现自己总吃了善良的亏”后才说出了这样的话,从而演变成另外一种人。林辉原来也是善良的孩子,很有同情心与悲悯心,但是因为在拘留所遭遇其他犯人的折磨,出来后就变了个人似的。他不会再主动对他人示爱与示好,所以,后来他的善良有选择的,对陌生人不信任,没有同情心,欺骗他人成为习惯,偶尔说句真话都觉得不好意思。对仇人心狠手辣,但对他爱的人却足够的无私——他是个坏人,但是把所有的好都给了他爱的人。正如韦一的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多所谓的坏人并不是原来就是坏的,要不是别人伤害了他,就是生活伤害他。被伤害后他就走入到一个模糊界点,有的人是因为自己被人伤害过觉得痛苦,所以他不想再让别人受相同的伤害——心中的善战胜了恶。有的是因为自己被别人伤害,伤害别人也觉得理所当然了,甚至带着仇恨变本加厉,那是心中的恶战胜心中的善吧?”
洛非与林辉不管是辍学在外面生存还是在娱乐城,他们总会有江湖人物打交道,林辉后来已经成为彻彻底底的江湖人物,他在江湖中如鱼得水,在他混迹江湖时,你在他身上看不到生存有多难,日子有多苦,他不是花天酒地就是做着他的“大生意”。甚至他在说起他在越南黑道上的人因为利益枪战时,也毫无畏惧之感——就如一个军人,在说上战场上的事,天性冒险,死在战场也在所不惜,林辉的战场也就是他的“大生意”。
洛非显然是不适合在江湖上生存的,他优柔寡断、心慈手软,他有狠过一次,那一次欢子使诈套他的话,然后再用他们的对语录声要挟他,他就是一边在敬欢子酒时,一边等对方失去防备时用酒瓶向对方的额头砸去,然后拿回证据。那一次如果不是林辉,显然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林辉虽然心狠手辣,但却还不至于信仰缺失,他也一直在给自己找信仰,比如拜关二哥,手捧《圣经》,还懂得给自己找信仰的人通常不会坏到哪里去,林辉也同样如此,他放过了一次跟了他很久的陈寒,他被陈寒举报,他的合作伙伴欢子被抓到,牢底坐穿,他要不是事先有准备肯定也得丢了性命。
善良——在充满欺骗、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江湖场上是很危险的品质。所以,善良品性又不够果断的洛非在这条道路上是充满艰辛的。
韦一的《利欲门》我看了两次,第一次是几年前,只有六万字,当时名字叫《刀刃上的舞蹈》,我是一口气看完的,第二次文章二十五万字,我是看了两天才看完的,对着电脑看,眼睛都看疼了。
下面是我摘录洛非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感受。和大家分享下。
洛非最初生活在乡村他说:“每当我踩在坑洼的泥土路上时,我就莫名地愤怒,我渴望可以像刀子一样插入城市的心脏,做那真正的主人。”在社会上格格不入时,他是这样安慰自己的:“什么样的生活都是生活,什么样的结果都是结果”“挺住意味着一切”“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得到自己想要的时候说:“我有过许多梦想,我的梦想大多都是在追逐中破灭,破灭后又重新树立一个梦想,有的梦想成真了,我竟然没有那种意外的狂喜与满足,但是我仍有新的梦产生,有的梦宛如身体里的细胞,在没有觉醒就已经分裂。”在他失手杀人,逃亡到小山沟时,他写道:“我躺在水里,水以温情脉脉的柔情接纳了我,月亮隐归于乌云里,天空是空无一物的灰白,如果一直黑暗该有多好,在黑暗的屏障里我心情会有短暂的放松,在放松的片刻我不经意地想起了许多事,我想起了伊蓝,想起了可芯,可芯是否正伫立在窗口凝望着不远处的十字路口在等着我的归回?在回忆中我对往日认为单调枯燥的生活也充满无限眷恋。”在女友有很多钱,而他自己却没有钱时,他说:“强烈的悲观意识使我变得脆弱焦虑,口袋里的MONEY越来越少,可芯又不知道在哪纵情狂欢,我必须克服对贫穷孤独等等很可能出现的糟糕事的恐惧。”经历了许多后终于和叶子在一起时,他说:“想到自己的现状,我突然觉得很满足,我活着,有个我爱的人也爱着我,曾经有过的欣喜与颤动,激情迷惘,心动与心碎,挣扎与徘徊,温顺与叛逆就让它随风而逝吧,我们还有明天,多好!”在他失去爱人、亲人、朋友,用“行走抵抗孤独”时他说:“在路上,偶尔有路人向我这个带着个大行李包的流浪汉投来鄙视的目光,我没有愤怒,而是觉得特别痛快。”他过早进入社会,面对命运的打击,他有妥协、有抵抗、有时候却冷眼旁观——“我什么也不做,我倒想看看它到底有多残酷,你到底能把我给怎么着了?!”
喜欢看《越狱》的都会喜欢看《利欲门》
文/天已微凉(《看电影》杂志编辑)
2008已经过去,要问这一年什么电视剧最火,恐怕要数《越狱》了,《越狱》已经推出到第四季了,一季有二十多集,一集一集地拍,一集一集地推,看完一集往往要等上个半个月才能看到下一集,就算是这样,《越狱》的每一集都引得无数“狱谜”的追捧,狱谜遍步世界各地,中国更是掀起了“越狱热”,特沃斯·米勒等越狱主创人员来中国受到国人的追捧不亚于任何的国内或国际巨星。
一本好的小说或好的电影通常都有着巨大信息量,同时又能覆盖无限的内涵,在这一点上韦一的《利欲门》与《越狱》都做到了,在看韦一这本小说是时,我有着《越狱》时的激动与兴奋。情节发展总让人猝不及防,原来以为洛非与林辉是无意中救了林浩,原来却是一场策划已久的阴谋,原来以为刘芒喜欢叶子是喜欢叶子本身,谁知却是因为追不追到叶子关系到他的家族利益,原来以为林辉的死是由于和警察交火而被警察干掉,却发现是死于郝局长的暗枪……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利用与被利用,要挟与被要挟,救人与自救,信任与背叛,毁灭与重生,如一场场文字电影在你面前缓缓播放,偶尔穿插回忆,播放的节奏有些慢,但却不闷,特别像是岩井俊二执导的电影,是属于能让你沉下来的好“电影”——不经意间总会来那么几个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的的精彩镜头,也为小说增色不少。小说和电影一样,是属于读者和作者的智慧较量,看了开头能让人猜出结尾的或情节看了一半就能猜出来下面是如何发展的电影通常是滥片。
《越狱》与《利欲门》写的是男人的故事,场面多变,背景繁杂,从酒吧、娱乐城到逃亡后的发廊、赌场、山场、煤场、黑工厂等。涉及的人也各式各样,有市长、局长、社会名流,企业精英、时尚女性、普通白领、街头混混、用青春与美色换钱的女孩也有小偷、搞传销的、玩外围六合彩的、小姐、流浪歌手等,勘称得上是中国当代的“浮世绘”。韦一是记录者,同时也是亲历者,往往只需寥寥数语,就能说透他们生存状态、行业潜规则以及他们的爱、伤、痛。配上他当时的心境,看得我感同身受。
在《利欲门》里,我最喜欢要属小说的二号男主角林辉,他有着《越狱》一号男主角文特沃斯·米勒的帅,又有着t-bag的冷酷,凶悍,做事干净利落,天生的老大。一进入社会就开始大玩无间道。在谈判桌上他充满魄力,足够强势,身手也了得,打架一对一,他从来就不曾退缩。他一手捧着《圣经》,一边犯罪。他说坏事做多了,总要给自己找个信仰,同时他又对洛非说:兄弟,请相信我,这个世界上翻过圣经的手大多都染过无数的血迹,就如我烧的香肯定比你多。
除了儿时已经进入他内心的人,后来谁也走不进他的心。对他唯一当作兄弟的洛非他够仗义,洛非的事就是他的事,从小就是。小时候韦一总被人欺负,林辉帮他打架,直到两个人被打。就连他后来杀了林浩,也不是单单为了自己,因为林浩也威胁到了洛非。洛非向林辉要钱,林辉从来就没有拒绝,甚至有一次洛非为了给没什么交情的陌生女人戒毒向他借钱(说借其实就是给),他把洛非数落了一顿,洛非说“不借就算了”,他让洛非给他账号,过几天就给洛非打了钱。在他昔日的两个兄弟洛非和刘芒发生争斗时,刘芒问他“难道我不是你的兄弟吗”,林辉说,在感情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爱与更爱!对于女人,他不承诺,不辜负,不讨好,不讨巧,当然也不会为对方改变。在这一点上他有点像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的永泽,不过比永泽多了种匪气与人情味,也少了永泽的文艺气息。永泽说:“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为规范,就是做该做的,而不是想做的,另一方面永泽又说:“永远不要同情自己,这是最卑鄙的人做的事。”林辉出于江湖,长于江湖,他做的只是他擅长的事,他不同情他人也不可怜自己,也不需要人的同情,他认为要感动对方还不如手上有要挟或能交换的东西实在。
他杀人,嫖娼,坏事做尽。其实,林辉原来并不是这样的,阿辉原来是很有善心的,读小学时做的好事绝对比我多,看到可怜的乞讨者他会给他们钱,虽然他自己没什么钱,那时候他很单纯,不知道有的乞讨这是装没钱的。让阿辉变坏的原因是有一次林辉无证驾驶,被拘留十五天,同房间的那几个大佬用最恶毒的方式折磨了他。
那次以后,他才真正地变得凶悍。他唯一深爱的女人胡蝶后来有问过林辉:“你怎么会成了现在这样的人?”林辉说:“我也不知道我现在怎么会成这样的人。我也不想成这样的人,可是走着走着我就成这样的人了!”这也是他在看到伯兰特·罗素在《我为什么生活》里的“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通彻肺腑的怜悯”这句话时流泪冲动的原因——这也是我为他流泪的原因。
书摘插图第一章五星级娱乐城
1
我和阿辉正在台球厅打台球,一个人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他们老板要请我们吃饭——他穿得西装笔挺,戴着墨镜,跟电影里的保镖似的。我问他为什么请我们吃饭,他说,到时就知道,车就在外面。于是,我们懵懵懂懂跟他上了车,直到在酒店包厢里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我们这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是的,一个月前,我们救了他。
那天深夜,我们像往常一样经过那条路,渐渐地,我们看到了路上的血迹,顺着血迹往前走,看到路边的水沟里躺着一个人,那水沟有一米多高,阴暗潮湿,那人全身湿透,不停地打着哆嗦,身体试着往上挪动,却始终站不起来。
那男子见到我们说:“我的腿可能断了,你们背我去医院好吗?我会报答你们的!”
我迟疑了片刻,跳下水沟,把那男子托了起来,阿辉双手接过他肩膀把他拉到路边,再把他背起,往医院方向跑去。
到医院时,那男子已经晕过去了,不知道是被冻晕还是痛晕的。
两个小时后,那人醒了。他让我们联系到了他的人。他的人来了,是个漂亮的女人,她说她叫叶子,问我们替他们老板交了多少钱。我把那男子的诊疗收费卡给她,她看了看,从包里掏出了五千元给我们。那男子让叶子把他的脏衣服拿过来,他从他的脏衣服里掏出两张名片,给我和阿辉每人发了一张说,你可以随时来我们公司,也可以随时打我的电话。我看了看名片,上面印着:大华集团董事长林浩……
再次见到林浩,他站起来走到我们面前和我们握手,看他走路的样子,伤应该好得差不多了。
林浩请我们吃西餐,我是第一次吃西餐,刀和叉我用不惯,叶子手把手地教我。她长得很好看,我显得有些拘谨。林浩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小兄弟别紧张,你当我是你大哥好了,以后我会把你当亲兄弟看待的。
林浩因为伤还没痊愈,不能喝酒。只好让叶子替他敬我们酒,叶子的酒量很好,都是一口喝到杯底,不一会儿,我就被她灌得七分醉。
……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