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禅武医
少林禅武医
少林寺禅、武、医三位一体的特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中外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林药局以历代禅医遗留下来的宝贵医药文化财产为基础,结合少林禅学及武术,总结出了一套少林特色修心、疗病、养生的方法及理念。
禅佛教禅宗“禅那”的简称,巴利语 Jhāna 的音译。梵语是 Dhyāna。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武武从止从戈,止是人的脚掌或脚印形状,上边是三个脚指形状,下边的脚掌肉省,古文「止」与「趾」是相同的,都是指脚,是常见的部件。武本是止戈即持戈步武。而随著认识的加深,武的意义是为了止武,故右下的一撇去掉,而上边加一横,表示停止暴战、维护正义之意,於是武字有文化精神。《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医医,治 病工也。殹,恶姿也。医之性得酒而使。——《说文》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国语·越语》
不可以作巫医。——《论语》
譬之若良医。——《吕氏春秋·察今》
驰召医。——《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无医药。——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医国(指良医);医家有割股之心(喻医生有治病救人的虔诚愿望);缺医少药;医家(医生,医学家);医师(官名。为众医之长);医婆(女医师);医人(医生);医工(原为官名,指医官。后泛指一般医生);医流(医生,医家);医算(医生和卜人);医巫(治病的人。古代医生往往兼用巫术治病,故称)
医术;医学 [medicine]
少林寺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代弟子,释德建为少林寺永化堂第十九代禅武医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