硐广村
硐广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戈塘镇的香车河畔,硐广村共计523户2484人,80%为苗族,数百户苗族群众沿袭着古老的香文化,靠着制香,维持着全村人的基本生活,在新式生产方式的指导下,年产香6000余万根,销往省内外,年收入达到120余万元。也因此,香车河曾经两次登上中国最有专业权威的旅游杂志《中国旅游》,风光一时。
香车河畔属于硐广村,由巧硐、硐广等12个自然寨子组成。至今还沿用古法制香的主要是巧硐和硐广两个寨子。周围为苗族聚居,中间以布依族为主,两个寨子隔河相望。制香是村里的传统副业。大部分群众都靠制香赚取家庭的零用钱,维持着家庭的正常周转。镇和村就紧紧抓住这点作文章,把制香作为全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村成立了以支书为组长的制香领导小组,村“两委”班子和各村民组组长为成员。下面由群众选举产生,组织了制香协会,村委会主任担任协会会长,由群众推选出10人组成协会班子,聘请寨中3名60多岁的老人担任技术指导;发展协会会员400余人;会员每年筹集少量资金,作为协会人员必须的活动费用。协会人员采取以户为单位进行分散式生产,农户只知道生产,产品出来后就交给协会,从协会班子中明确 3人专门负责组织收购外销,收购价格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据介绍,平均10来天就可组织一车外销,产品销往县内、州内及云南、广西等地。每年产香6000余万根,收入120余万元。制香人家每户每年纯收入达到3000余元,许多人家靠制香维持着生活和发展。
在硐广村村口设有“官厅”。每年正月十五、三月初三日村民们都要很隆重的拜官厅。七月十五还要举行孩子们最喜欢的“打香架”活动,冬月初一有“擀香节”。家家户户上香,去赶场卖香,有点象“香文化日”。遇到重要日子还要插“路香”。香要从家门口开始插,一尺一香,一直绵延到岔路口,反正硐广有的是香。媳妇在嫁过来之前都要学习制香,这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传统,如果不会,丈母娘及双方父母就不会同意这门婚事。成亲后,小俩口要来祭拜香祖,化纸线,还要共同挑“同心泉”里的水。就在香祖庙旁边,半洞穴式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