钹

【汉字】
基本解释拼音:bá或bó
繁体字:钹
部首:钅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0
五笔86&98:QDCY
仓颉:XCIKE
笔顺编号:3111513544
四角号码:8374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4B9
基本字义
● 钹
(钹)
bóㄅㄛˊ
◎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两个圆铜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两片相击作声。
汉英互译
cymbals
English
--------------------------------------------------------------------------------
cymbals
详细字义◎ 钹
钹 bó或bá
〈名〉
铜质圆形的乐器,中心鼓起,两片相击作声 [cymbals]。古称“铜钹”、“铜盘”。初流行西域,南北朝时传至内地
ZDIC.NET 汉 典 网
易混淆字:钅发 (pō)
康熙字典中释义【戌集上】【金字部】钹
--------------------------------------------------------------------------------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蒲拨切,音跋。【玉篇】铃也。【集韵】铃属。【韵会】乐书铜钹,南齐穆士素所造,其圆数寸,大者出於扶南高昌疎勒之国,其圆数尺,隐起如浮沤,以韦贯之,相击以和乐。唐燕乐法曲,有铜钹相和之乐。【正字通】亦谓之铜盘,司马承祯制𤣥眞道曲,大罗天曲,有铙钹,盖其小者,今亦用之以节乐。或谓之草子。或谓之铺钹。
【打击乐器】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打击乐器。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铙和钹是两种乐器,形制近似但略有不同。二者皆铜制,圆形金属板,中间隆起半球形部分叫碗或帽。 每副两片, 相击发声。 通常直径为30~50厘米。铙和钹的区别在于,铙的碗部较小,发音较响亮,余音较长;钹的碗部较大,发音较浑厚,余音较短。铙与钹在民间常配合使用,用于民间吹打乐和戏曲伴奏。除汉族外,钹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流行。
乐器历史

南北朝时钹已出现。《隋书·音乐志》:“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346—354),重四译来贡男伎,天竺即其乐焉。……乐器有……铜钹。”六世纪初,钹在民间已很流行。《北齐书·神武纪》中有北魏孝明帝(516—528)时“洛下以两拔相击”的记载。在隋九部乐中有五部用钹,唐十部乐有七部用钹,并有“正铜钹”与“和铜钹”之分。《旧唐书·音乐志》:“铜拔,亦谓之铜盘,出西戌及南蛮,其圆数寸,隐起若浮沤,贯之以韦皮,相击以和乐也。”1965年,辽宁沈阳市郊曾出土一对元代铜钹,钹面直径19.5厘米。与此钹同出一件金鼓,上有元代至正四年(1344)所刻铭文。
形制特征钹

用响铜制成,呈圆片形,中央半球形部分称碗或帽,碗根至钹边部分叫堂。碗顶钻孔,穿系皮绳、绸或布条,以便双手持握,两面为一副,相击后振动发音,声音宏亮,浑厚。
演奏方法

演奏时,双手各持一面互击。有轻击、重击、磨击、扑击等手法。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地方戏曲、歌舞伴奏和锣鼓队中。另有单击音,用小棰敲击单片钹沿,获其特殊音响效果,用于民族乐队和说唱伴奏。如流行于福建福州、闽侯、永泰、连江、闽清等地的曲种“福州评话”。即用单钹伴奏。演唱者右手执钹,拇指上套一瓷环,可碰击钹的边缘作响,左手持一小棍敲击,以击节说唱。流行四川的曲种“荷叶”,也用单钹伴奏,相传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而且是因演员击节所用之钹,形似荷叶而得名。
法器钹在佛教中是一种法器。通常:
1某些经文每念诵一小段完后鸣3次
2.某些特殊经句念完后鸣1次
3.某些经典中要求在念完某一佛号后鸣1次
4.其突出强调作用
5.法会结束时鸣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