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策

1.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11年2月28日生于陕西高陵县船张村。曾用名王尚毅于1999年1月8日在京逝世,终年88岁。
中学时代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曾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入西安中山学院学习,后一度在国民党高陵县党部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革命失败后,以教书、务农为掩护从事秘密革命活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高陵县特别支部组织委员、特支书记。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陕甘边第二十六军四十二师连指导员、军政治部秘书、师政治部科长,中共陕甘边特委委员,陕甘边西区办事处主任等职。参加了创建和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5年在“肃反”中遭诬陷被关押。获释后任中共中央党校白区工作班主任、总支副书记。1936年起任中共陕甘省委常委、白区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军工委委员,关中特委宣传部部长。1938年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兼蒲城中心县委书记。后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任冀南区党委民运部长、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先后任中共嫩江省委常委兼白城子地委书记和军分区政委,中共东蒙工委书记,兴安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兴安军区副政委,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吉南地委书记、吉南军分区政委,东北民主联军骑兵司令部政委,中共松江省委书记兼哈尔滨市委书记、松江军区政委等职。参加了嫩江、东蒙、吉林、松江等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交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务院副秘书长。1958年起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兼西安市委第一书记和西安军分区政委。1963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1978年重新工作后,曾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党委书记。同年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82年、1987年均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2.《金盾》杂志副主编笔名: 达章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6
民族:回族
北京人。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北京第一六八中学。历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人,北京公安局办公室宣传科副科长、科长,北京公安局《金盾》杂志副主编。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血色风筝》,报告文学集《爆炸事件》、《“弄潮儿”翻船记》,小说集《情隐恩怨》、《警察生活录》等。小说《女民警的坎坷经历》获全国首届金盾文学奖,报告文学《追寻两行犯罪足迹的跳跃镜头》和《法制在沉思:周志远现象》分别获第二、三届《十月》文学奖、《大潮下的沉浮》和《颠狂的书潮》分别获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三等奖及全国首届公安期刊优秀作品奖,小说《无悔追踪》获全国第二届公安期刊优秀作品奖。
3.铁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1957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辽宁省美协常任理事 铁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国画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中国工艺画展、全国首届花鸟画展等全国性大展,并屡次获得优秀奖、银奖。1994年以来,多次在海外,如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个人画展。并多本个人画集出版,如《怎样画工笔鹰》、《张策与鹰》、《张策工笔?写意鹰》 、《天花飞扬玉壁风动》等,被誉为“当代鹰王”。
4.天津大学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天津大学机械传动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理事、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中国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机构学、机械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主要讲授课程有机械动力学(硕士生课程,32学时)、机械振动基础(硕士生必修双语课程,20学时)。主持与参加国家、部委、地方课题10项、横向课题2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40余篇。
二.教育经历
1958.09-1962.07 唐山矿冶学院(现河北理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本科毕业
1980.09-1982.05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研究生,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
三.主要学术经历
1962.09-1992.03河北理工学院 助教(1962)、讲师(1979)、教授(1986)
1992.03-至今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
1980.07-1982.07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四. 主要学术兼职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1-至今);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5-2000)、主任委员(2001-至今);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理事(2001-至今);
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中国委员会主席(1993-2001);
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中国委员会委员(2001-至今);
《机械传动》编委(2001-至今)
五. 科研项目
1.连杆机构的弹性动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86-1990,第一完成人
2.连杆机构的弹性动力学,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84-1987,第一完成人
3.弹性连杆机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第二完成人
4.改善动力学特性的智能化机构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675004),第一完成人
5.基于稳健设计的含间隙弹性连杆机构的分析与综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0075041),(此项目由外单位承接,本课题组参加并完成了项目工作的主要部分)
6.含伺服电机驱动的可控闭链机构的研究,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2000005630),第一完成人
7.含步进机构的高速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96005617),第一完成人
8.神经网络理论在智能化机构控制中的应用,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41410007),第一完成人
9.三环减速机的弹性动力学研究,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第一完成人
10.提高三环减速器承载能力的研究,南京高速齿轮箱厂,2001-2003,第一完成人
11.间歇机构创新——行星分度凸轮机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175077),主持人,在研
12.高速行星传动的弹性动力学分析与动态设计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205019),主要参加者
六. 发表论文
1.张策等,《弹性连杆机构的分析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第一版,1997第二版
2.张策,《机械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Ce Zhang, H.T.Grandin, Kinematic Refinement Technique in Optimum Design of Flexible Mechanisms, ASME Paper 82-DET-21
4.Ce Zhang, H.T.Grandin, Optimum Design of High-Speed Flexible Mechanisms,, ASME Journal of Mechanisms, Transmissions, and Automation in Design, Vol.105, June 1983,267-272
5.Ce Zhang, R.L.Norton, and T.Hammond, Optimization of Parameters for Specified Path Generation Using an Atlasof Coupler Curves of Geared Five-Bar Linkage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1984, 19(3)
6.Yao Yanan, Zhang Ce, Yan Hongsen, Motion Control of Cam Mechanism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00, 35(4)
7.Chang Zongyu, Zhang Ce, Yang Yuhu, A New Method to Mechanism Kinematic Chain Isomorphism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02, 37(4)
8.Song Yimin, Zhang Ce, Yu Yueqing, Neural Networks Based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of Flexible Linkage Mechanisms, ASME Transactions,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2001, 123(2): 266-271
9.Chang Zongyu, Zhang Ce, Yang Yuhu, Wang Yuxin, A Study on Dynamics of Roller Gear Cam System Considering Clearance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36(2001)
10.Chang Zongyu, Zhang Ce, Effects on Dynamic Response of Roller Gear Indexing Cam System Considering Clearance and Motor Characteristic,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1, 17(2)
11.Wang Yuxin, Zhang Ce, Yang Chuanmin, Study on Lower Order Harmonic Resonance of Elastic Linkages – Superharmonic Resonances,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996, 9(1):49-56
12.Feng Zhiyou, Sun Xuliang, Ce, Kineto-Elastodynamic Analysis of Four-Bar Linkages Incorprrating the Effects of Clearances in Kinematic Pairs,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991, 4(3)
13.刘建琴, 张 策, 王玉新,变长度曲柄——连杆机构的动力学分析,机械工程学报, 1999, 36(4): 41-44
14.刘建琴, 张 策,特定电压函数抑制弹性连杆机构的振动,中国机械工程, 1999, 10(8): 850-852
15.宋轶民, 马文贵, 张 策,神经网络在弹性连杆机构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振动工程学报, 2000, 13(1): 100-106
16.宋轶民, 张 策, 马文贵,基于神经网络的弹性连杆机构振动主动控制,自动化学报, 2000, 26(5): 660-665
17.孙月海, 张 策, 潘凤章,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系统振动的动力学模型,机械工程学报, 2000, 36(8): 90-95
18.杨建明, 张 策, 秦大同, 三环减速机的弹性动力学分析,机械工程学报, 2000, 36(10):
19. 宋轶民, 张 策, 余跃庆,弹性连杆机构振动控制研究综述,机械工程学报, 2001, 37(10): 10-13
20.常宗瑜, 张 策, 杨玉虎,运用凯恩方程建立弧面分度凸轮机构的动力学模型,机械工程学报, 2001, 37(3): 34-37
七. 获奖
2002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997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唐山市优秀知识分子;1983年唐山市先进工作者;
5.革命烈士张策(1949-1987),辽宁省辽阳县人,生于1949年9月,高中文化,1968年9月下乡插队,1975年8月参加工作,1979年3月担任沈阳啤酒厂保卫科保卫干事,1984年1月调入铁西区公安分局兴华派出所任民警,牺牲前系分局治安科民警。
张策同志在农村劳动时是个艰苦朴素的好青年,在工厂是个年年先进的好工人。参加公安工作后,积极钻研业务技术,踏实肯干,是个人人称赞的好民警,曾被评为市公安局“先进工作者”。1987年在沈阳市公安局开展的第一届“卫士杯”竟赛中,分局抽调他与两名同志一起到重工派出所参加办案。他和同志们从3月1日起,连续十几天,不分昼夜地一直在所里工作,相继抓获了7名流氓犯。3月19日夜,当他得知有一名流氓团伙首犯隐匿在和平区的线索时,便立即带领3名同志前去抓捕,后在押送人犯返回途中遇车祸牺牲。
1989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6,清末武术家张策,字秀林,直隶香河县马神庙村人(今属天津市武清区),生于1866年,卒于1934年10月8日,享年68岁。张策自幼习练家传戳脚、二郎拳、黑虎拳等拳术,后遇游僧金陵笑和尚,学得五猴通臂拳。十二岁那年,因家庭内部原因,遭人暗算,便愤然离家进京,拜杨式太极拳传人杨健侯习练杨式太极拳二十余载,同时又拜陈庆老和尚习练通臂拳有七、八年。张策壮年后又得“祁家门”传人王占春(京南良乡北黄新庄人)授通臂拳,王占春大张策十几岁,因都是陈庆的徒弟,感情甚笃,故平日只以师兄弟相称,王、张二人相互切磋九载。王占春去世后,张策巧遇一韩姓老道,受韩道长指点练功。至此,张策师承众家之长,尽得武术奥妙,通臂拳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地,成为既精通臂、又善太极的武术大家,因张策经常穿每只二十几斤重的铁鞋练功,故被武术界誉为“臂圣”、“铁鞋”。1934 年10月11日北平《民声报》载:“通臂专家张策讳字秀林,精于技击……,常北走关外,南走齐鲁等地,踪迹所至,名声大振,曾于沈阳、北平等处设馆授徒,以是桃李半天下,门人弟子散走四方,论教张之技艺,均多表示钦佩……”。
张策与孙禄堂、吴鉴泉、褚民宜、许禹生、纪子修等武术大家交往甚厚,尤与孙禄堂感情更好,张策对他们总是以侍兄之理相待,甚得朋辈赞许。张策曾于1924年被张作霖请到沈阳做保镖并教其两个儿子,1928年皇姑屯事件张作霖死后,张策便任奉天国术馆任副馆长,1931年9·18事变后回到北平,在北平国术馆任教。1933年夏,中央国术馆在南京筹备第二届国术考,主办者诚邀张策赴南京任副总裁判长,张策到任并于考试后即留中央国术馆任教。张策门人弟子半天下,有韩占鳌、周景海、周学伊、张殿华、李祥云、强云门、吴图南、张学明、张学思二兄弟(张作霖之子)、李万春、马熙春、董秀生、符懋堃等。张策一生博采众家之长,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成果,把太极拳融于通臂之中,为创造“通臂太极”拳种之第一人,使自己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随心所欲了艺术境地,高深不可测,是通臂武术史上距今最近的一座无人可以跨越的高峰。著名武术家吴图南在他的《国术概论》中称赞到:“光绪初,有张策者 ,字秀林,直隶香河人也,精通各家拳法,为人慷慨好义,性谦和,闻陈之名而往受业。未几,陈卒,复从师兄王占春游,切磋琢磨,历时九载,而技始成。山、陕、燕、赵之地,未有出其右者,其平生以刀法最精。四方有名士,每与之较者,刀必落地……。 著者于民国二十二年夏始遇先生于首都,畅谈刀法之理,妙不可言,恨相见之晚也。于是由吴鉴泉介绍,而拜先生之门。只因时间仓促,仅学刀法之应用,未暇及于拳、剑、枪。至今忆及之,未尝不五中怅然也!”。张策打破封闭保守、秘不示人的门户之规,广招徒弟,传播技艺,德高望重,被誉为“臂圣”、“铁鞋”,不愧为一代武林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