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坎村
1、贵州省沿河县中界乡河坎村地处大山深处的河坎村是贵州省沿河县中界乡较为边远的贫困行政村之一,与重庆市酉阳县相邻,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左右,距县城25公里。全村辖28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80户,2850人。
多年来,广大群众一直为行路难、饮水难和致富难这“三难”发愁。2007年新的党支部班子选举产生后,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想办法、谋出路,通过几年的攻坚克难,如今,河坎村的“三难”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为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铺平了道路。
该村为了修路,村干部模范带头,党员积极投工投劳,村民积极集资,全村共集资20多万元,经过3个月的艰苦奋战,修通了从重庆李溪至毛家山、黄家洞至银山的断头公路,公路全长约15公路,改写了该村数百年来肩挑背驮的历史。
该村党支部班子不等不靠,积极跑资金,要项目,还多次邀请县水利局专业技术人员去该村实地勘测,查找水源。在进行论证后,决定从离村五公里远的猫东沟引水。年前,该村就启动了自来水工程,共投资10万多元,修建了一口容量为80立方米的水池,铺设了长约12公里的供水管道,全村大部村民可饮上自来水。截止目前,全村实施退耕还林300亩,宜林荒山造林240亩,实行封山育林后,全村新增森林面积400余亩,部分村民还用上了清净方便的沼气。如今走进河坎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该村还装上了移动机站,全村人基本上都用上了手机。
2009年初,该村党支部在重庆、成都考察之后,决定引进民营资本,把富余土地全部流转,交由一家企业集中经营。这一想法与重庆客商崔永财不谋而合,在村党支部的宣传动员下,该村共有100多户农户与客商签订土地承包协议,流转土地共计600余亩。重庆客商因地制宜,在该村大力发展烤烟,种植茶叶、油菜、马铃薯等,还吸引当地50多名农民工到公司就业,每人每月最低工资超过1200元。
该村村民杨文生从广东打工回村后,一直想利用自己在外面学到的酿酒技术,在本村兴办一个酒厂,但由于资金短缺,一直未能如愿。当他把这一情况反映到村委会后,村支部立即与中界信用社联系,为他协调贷款3万元。据了解,他现在所烤的酒除了普通白酒外,通过技术改良,成功烤出土家苦荞酒,每公斤卖到了40多元。除此之外,他还养了30多头猪,每年收入在7万元左右。2003年,河坎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多元,到2008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600多元。昔日沉寂的河坎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正朝着“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建立新机制,塑造新形象”的目标阔步迈进,全村人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可谓一天一个样。[1]
2、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大桥乡河坎村河坎村隶属于大桥乡大桥村委会,属于半山区。位于乡政府所在地, 村

委会所在地,海拔1130米,年平均气温23 ℃,年降水量900毫米,适宜种植柑桔、甘蔗、蔬菜等农作物。有耕地94.81亩,其中人均耕地.76亩;有林地1475.5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0户,有乡村人口128人,其中农业人口120人,劳动力10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5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6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运输、屠宰、种植为主。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0万元,占总收入的42%;畜牧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21%第二、三产业收入35万元,占总收入的50%;农民人均纯收入1960元,农民收入以运输、屠宰、种植等为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