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
耶稣会(拉丁原名Societas Jesus, S.J.),为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又称耶稣连队 ,1535年8月15日由西班牙罗耀拉的依纳爵( Ignace de Loyola )为因应当时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成立,获得罗马教廷教宗的许可。耶稣会最主要的任务是教育与传教,在欧洲兴办许多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除是耶稣会人才外,也活跃于政界与知识份子阶级,著名的如笛卡儿。
【耶稣会的组织及规模】◆组织形式:耶稣会仿效军队编制,组织严密,纪律森严。总会长为终身制,驻罗马。在全世界设77个教省,各设省会长,任期3 年,其下按地区分设会长和院长。各省会士外出传教,即在当地建立归该省管辖之传教区。此外罗马总会长还向各地派出巡阅使,会内实行层层控制,会士之间相互监督,并强调绝对服从长上。总会长对各地会士拥有绝对统治权,故有“黑衣教皇”之称。正式会士除发三愿(绝财、绝色、绝意)外,还发第四愿,即绝对效忠教皇。会士除应遵守会规外,尚须按照伊纳爵所著《神操》一书的要求,完全听凭长上以天主的名义随意调遣,不得违命。会规还规定会士每年应仿效福音书所载耶稣在旷野中40天的事迹,独自潜修。在这40天中,无论居何职位者均须摆脱会务,根据《神操》内容默思祈祷,此为“大避静”。一般虔诚教徒则行“小避静”,期限为3天或7~8天不等。按月行者则称“月省”。耶稣会历来在天主教灵修生活中居独特地位,教皇的灵性指导也多为其会士。
◆成员:耶稣会的成员都是神父,非神父不能成为成员。他们没有专门的制服。成员一般在他们的名字后面加上SJ的字母。耶稣会的成员必须发誓他们将生活贞洁,贫穷,对修会和教宗的命令绝对服从。从20世纪起耶稣会可以算做是比较先进的天主教派神学者。他们的成员都受到过比较高的教育,有许多是高级顾问。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考验的时间要长得多。申请人不但要有神学的毕业证书,而且还要有另一项课程的大学毕业文凭。
◆耶稣会士的使命:耶稣会神父和修士努力成为一个为别人生活的人。身为耶稣会的成员是生活在团体中﹐与其他会士以及许多平信徒﹑合作者一起共事﹐将天主带给人类﹐并设法减轻他们的痛苦﹐消除社会的不正义。会士被天主吸引﹐去向人们﹑世界宣讲圣言。那些被召叫而为司铎的会士在教会中具有领导职位﹐并透过司铎职务协助建立基督徒的团体。
◆会规及信条:会规要求其会士立绝财、绝色、绝意的誓愿,特别强调无条件地绝对效忠于教皇。耶稣会的信条是Ad Majorem Dei Gloriam(愈显主荣),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 AMDG。
◆规模:目前这个修会大约有两万成员,他们在112个国家活动。大多数耶稣会成员在学校或大学中教书。他们非常重视布道和对年轻人的工作,此外他们协助人祈祷,加深信仰,从事社会工作,帮助难民,以及从事宣传工作。耶稣会在全世界开办自己的学校和大学,以此来推广他们的信仰和为自己做广告。
【耶稣会的历史】◆修会的成立
15世纪后当时相当腐败的天主教受到新教的冲击非常大,天主教内产生了一股维新改革的思想,耶稣会的成立是这个势力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从内部改革教会,同时修会成员希望能够以此获得一个更加靠近耶稣的地位。
修会的成员必须对教会绝对服从。罗耀拉曾说[来源请求]:“假如教会这样定义的话,我就相信白的是黑的。”
1540年教皇保禄三世认可耶稣会是天主教的一个正式修会。此后这个修会发展很快,不久就在多个国家活动。
◆反新教和巴洛克时期
在欧洲耶稣会在反新教的运动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在学校和大学中他们的影响非常大。他们将布道的仪式搞得非常华丽,这正好与马丁·路德的新教相反,路德宣传节省的布道仪式。耶稣会对巴洛克艺术的发展和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耶稣会的成员对当时的政治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他们中许多人是国王的忏悔神父。
◆遭到的迫害
长时间内耶稣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迫害:他们在天主教内部以及新教外部的敌人怀疑他们建立秘密组织,图谋不轨。18世纪耶稣会在许多国家受到迫害,1773年在西班牙和法国的影响下教皇克莱孟十四世解散了耶稣会。只有在不承认教皇统治的俄罗斯和普鲁士他们还可以继续活动。直到1814年教皇庇护七世才重新认可耶稣会。
【耶稣会传教的历史】耶稣会的教士到中国、日本、印度和美洲充当传教士。在巴拉圭他们在1610年至1767年间甚至建立了一个耶稣会国。以此他们将他们的基督社会体系引入印第安人社会中。在欧洲人们对耶稣会在南美洲的传教工作的态度并不一致,尤其西班牙和葡萄牙认为耶稣会妨碍他们的殖民主义行为。1767年西班牙将在巴拉圭的耶稣会成员驱逐出境。
◆耶稣会与中国
耶稣会成立之初,会祖圣依纳爵的挚友,被称为东亚宗徒的沙勿略(François Xavier )就到了印度,却只能遗憾的于1552年死在中国广东外海的上川岛。
就在这一年,利玛窦诞生,三十年后的1583年,利玛窦到了广东,在中国南方辗转度过十八年后,终于在1601年进入北京,之后的十年,利玛窦以其精湛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和对中国经典的通晓,在中国的知识份子中建立了良好的形象。这个模式也被其他许多相继来华的耶稣会士采用。
1644年满清入关,顺治、康熙皇帝继续重用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相继出任钦天监正,全国信徒已达27万。
从雍正皇帝开始在全国查禁天主教,迫害教徒和传教士,但在北京宫廷里却留用一批耶稣会士,担任御用的学者和艺术家。有意大利籍画家郎世宁(Brother Giuseppe Castiglione S.J.),和负责制作地图的蒋友仁神父(Fr. Michel Benoist S.J.)。17世纪后期,耶稣会传教士是西方了解中国的最高权威。
1762年,法国颁布了解散耶稣会的命令;1773年7月,教廷宣布解散耶稣会。从明末到清初耶稣会总共有472位会士在中国服务了190年。(耶稣会直到1814才被允许重新恢复)。
1842年7月11日,三位法国籍的耶稣会士南格禄(Fr. Claude Gotteland S.J.)、李秀芳(Benjamin Brueyre, S.J.)与艾方济(Francois Esteve S.J.)重返中国,1847年在上海徐家汇(当时还是郊外的一个村庄)正式建立传教中心,包括几所修道院、孤儿院、天文台、土山湾印书馆、气象台、博物院、藏书楼以及男女中学等。徐家汇圣依纳爵堂至今留存,作为上海教区的主教座堂耶稣会以徐家汇为中心,逐渐将天主教传遍教廷委托其负责的江南代牧区(江苏、安徽两省),到1920年左右信徒发展到20万人。
1856年,耶稣会开始负责新成立的直隶东南代牧区,主教座堂最初位于威县赵家庄,不久迁移到献县张家庄,建造了华北著名的大教堂献县张庄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和规模庞大的教会建筑群,是耶稣会继上海之后形成的第二个在华传教中心。
在1900年的义和团事变中,直隶东南代牧区受到重创,5万多名教友中有5000多人丧生,其中有3000多名都是7月20日在景州朱家河同日被杀。不过战后直隶(河北)的天主教徒增长的速度更加迅速。
1925年以前,在中国的2所天主教大学均为耶稣会创办:1903年在上海创立震旦大学,1922年创立天津工商学院。1925年以后,中国共有3所天主教大学(仅在北京增设一所辅仁大学,本笃会创办,不久由圣言会接办)
1950年,有913名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占全世界(4650人)的1/5。他们在中国负责河北、江苏(含上海)、安徽3省的10个教区,五百多座教堂。
法国耶稣会神父集中在最早和最重要的2个教区:上海教区和献县教区。这2个教区在1950年以前都改由中国主教负责。1949年从上海教区分出的海州监牧区由法国耶稣会负责。西班牙耶稣会神父负责的安徽省芜湖教区(由上海教区分出)和安庆教区(由芜湖教区分出)。意大利耶稣会神父负责蚌埠教区(由芜湖教区分出)。加拿大耶稣会神父负责徐州教区(由上海教区分出)。匈牙利耶稣会神父负责大名教区(由献县教区分出)。奥地利耶稣会神父负责景县教区(由献县教区分出)。
1931年,美国加州省的耶稣会士到中国,在上海创办金科中学,在南京创办弘光中学。1949年由上海教区分出的扬州监牧区也由美国耶稣会神父负责。
香港、澳门两地也有耶稣会士的教育事业。香港的会士大多属爱尔兰籍,澳门的则属葡萄牙籍。
1952年,中国大陆政府驱逐外籍教士,耶稣会士再度被驱离中国。
◆耶稣会与台湾
由于天主教在中国大陆遭到压制,包括耶稣会在内等天主教组织大多迁移至香港与台湾。
1960年在天主教中国主教团、圣言会及耶稣会合作之下,台湾辅仁大学于台北县新庄市复校,成为全球十四所天主教大学之一。辅仁大学的法学院及管理学院为耶稣会辖区,此外耶稣会并且在辅大校区之中设立了中华耶稣会神哲学院.但并不为台湾当局承认
截至目前为止,天主教耶稣会在台湾的行政组织,称之为耶稣会中华省台湾区,地址是台北市和平东路1段183巷26号。
除了辅仁大学之外,耶稣会在台湾各地也开办了台北县徐汇高中与新竹县内思高工两所学校。此外,著名的媒体机关光启社,以及台北市公馆的耕莘文教院也是耶稣会在台湾的分支机构。
◆耶稣会与日本
1549年8月15日,耶稣会创始人之一方济各·沙勿略在一位日本朋友弥次郎的引介之下,携同两位耶稣会士(岛来斯神父、斐迪南修士)经麻六甲海峡,辗转抵达弥次郎的家乡,日本南部九州的鹿儿岛。成为第一位踏上日本国土的天主教传教士。年底,鹿儿岛已经有一百五十人、附近地区有四百五十人领洗入教。
16世纪中叶的日本是个极端封闭的社会,所以当时的日本人对西方的新奇事物和信仰非常倾慕。加以当时的日本处在封建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不少诸侯为了表示自己不受中央的指挥管辖,往往以选择信仰天主教来显示自己的独立自主。1551年,山口领主大内义隆和丰后领主大友义镇都宣布天主教传教自由。因此,此后几十年间,日本皈依天主教的人数直线上升,九州和京都与东京一带奉教的人最多,总共达叁十万。当时的罗马宗座视察员,意大利耶稣会士范礼安神父 (Alexandre Valignani),是日本初期教会传教工作计划的最主要负责人。
可惜,好景不常,来自欧洲的水手,水兵和传教士之间的意见不合,目的不同,又加上16世纪末叶日本德川幕府诸将军极欲统一日本,对不服从中央的诸侯大加讨伐,那些倾向或选择天主教的诸侯和他们的臣民更是幕府将军征讨的对象,何况天主教在日本的发展已经引起佛教和神道教的不满与反对。
就这样,日本天主教的教难成了预料中的事。1597年二十六位传教士和教友在长崎致命;其他的迫害事件,或大或小也接踵而来,传教士和教友受到的酷刑虐待令人发指。1637年,教友人数很多的有马(Arima)一带,居民因为国君的横征暴敛,苦不堪言,而群起反抗,结果遭军队追击,逃至岛原(Shimabara),史称岛原之乱。在这里,凡不背教者都遭屠杀,计有男女和儿童三万五千人。从此,日本与外界完全隔绝,处在封闭中达两百年之久。这期间,虽然没有神父,但长崎一带仍有一个教友核心团体残存下来,他们保持信德,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