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鲵
新疆北鲵,俗名娃娃鱼又叫水四脚蛇,是目前新疆惟一存活下来的有尾两栖动物,栖息于新疆温泉县境内,仅生活在海拔2100-3200米的高山泉水小溪、湖泊浅水处,是天山和阿拉套山由地面抬升时幸存下来的孓遗动物,是距今3-4亿年前最原始的两栖动物物种,在脊椎动物系统演化的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是极为珍贵的“活化石”;新疆北鲵栖息地极为狭窄,目前仅生存在新疆温泉县西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阿拉套山和天山局部泉涌地区,数量稀少,有捷麦克沟和苏鲁别珍两个栖息地约存3500—4000余尾。新疆北鲵作为濒危动物早已被列入国际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联合红皮书,1998年,新疆北鲵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为“极危”,成为我国珍贵的种质资源,已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行列。
1866年俄国动物学家凯塞尔在新疆阿拉套山发现一种长约20多厘米、手指粗细、浑身光滑、水陆两栖有点像蜥蜴的动物。这是他从未见过的,他断定这是一个重大发现,于是把这种动物带回了实验室并作了种属描述。
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的、外国的专家曾多次考察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天山、阿拉套山地区试图找到这种神秘的动物。一次次的失败后人们断定这种凯塞尔见过的动物已经灭绝了,不会再有人见到它们了。
1989年9月,新疆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一名温泉县的学生从家里带来一只四脚蛇,生物系教师王秀玲一下就想到了整天给学生们讲的100年前俄国人发现的但谁也没见过的那个家伙。第二天她和几个同事直奔温泉县……,1989年9月6日,距凯塞尔最后一次见到这种动物已经过去了123年。1990年又发现了北鲵的第二个栖息地。
新疆北鲵只分布于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两国的界山————阿拉套山和天山的局部泉涌地区。栖息地极度狭窄,中心地带约为500平方公里,数量稀少,分布面积狭窄,这在动物界极为罕见。
科学工作者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乌鲁木齐等地均发现鲵的化石,说明在两亿多年前两栖类的全盛期,准噶尔盆地的广阔水域,鲵类很广泛地分布着。而有一批幸运者,随着天山的抬升上升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山脊处,恰好天山在这里有无数的泉水涌出,这为鲵类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更加侥幸的是这泉水一流就是上亿年。
据专家认为,新疆北鲵属孑遗动物,是新疆产的唯一有尾两栖类。它在小鲵科的分类、系统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已被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YCN)红皮书和前苏联红皮书。
中山大学的屈良鹄、新疆师范大学的王秀玲等人发表论文认为,新疆北鲵是一种有着近3亿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北鲵的DNA提取和分析表明,它与鱼类中总鳍亚纲的矛尾鱼同源性非常高,而矛尾鱼被认为是出现在4亿年前淡水中的古老鱼类,是两栖类的直接祖先。这表明,新疆北鲵和矛尾鱼的分歧年代并不久远,可能是继矛尾鱼之后最早爬上陆地的两栖类的代表。它从而也应该是陆上生命的直接或间接的祖先。三四亿年前的生命进化线索竟然变得如此清晰,这是怎样的神奇和不可思议。
由于新疆北鲵栖息地生态环境恶劣,饵料贫乏,特别是近几年来人为的干扰和破坏,牲畜踩踏,违法捕捉,使新疆北鲵日趋濒危,数量急剧下降。据专家 1989 年 9 月 6 日考察,新疆北鲵约有 600 尾,种群密度为 0.12,1990 年 7 月考察时仅有约 200 尾。1993 年考察时约有 150 尾,1996 年考察时不足 100 尾,种群密度为 0.02。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牲畜入侵破坏生存环境,人为捕捉带来灭顶之灾,种群数量不足3000尾……面对这一现状,新疆欲立法对处于濒危边缘的新疆北鲵进行保护,拟对保护区内砍伐捕捞等行为最高罚款1万元。
记者3月26日了解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已呈报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查,审查通过后将颁布实施。
《条例》规定,把该自然保护区内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新疆北鲵栖息地为核心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入;在核心区外围划定缓冲区,在缓冲区内可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在缓冲区外围划定实验区,可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活动。在自然保护区外,还要建立保护地带。
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砍伐、捕捞、狩猎、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以及在核心区进行放牧都是被禁止的,如果发生上述行为,将按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没收其违法所得,并限期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将处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此外,擅自移动或破坏界标、围栏,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经批准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内从事研究、标本采集的单位和个人,不向保护区管理部门提交活动成果副本等行为,将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北鲵之母”王秀玲
王秀玲是新疆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上个世纪80年代末,她的学生从温泉县带回一只被称作“娃娃鱼”的幼体标本,没想到这只可爱的小动物正是她寻觅多年并曾认为已经灭绝的新疆北鲵。
自从发现新疆北鲵,王秀玲的命运就和北鲵连在一起。在她的努力下,1994年,北鲵人工繁殖成功,她也从生物教学转为这种古老物种的研究。但野生北鲵由于自然灾害、人为捕杀,造成数量锐减,王秀玲意识到仅做研究是不行的,于是她停下研究,呼吁建立北鲵自然保护区。在王秀玲的不懈努力下,1997年12月29日,自治区批准建立自治区级北鲵保护区,她也成为国内实地研究培育北鲵唯一的学者,所以人们形象的称她“北鲵之母”,她因此获得2001年地球奖教育组地区个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