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颠杠
艺术简介 井陉颠杠,又叫抬杠。是主要流传于河北井陉县一带的民间“迎神赛会”的仪仗形式;最早产生于庙会祭神时抬的祭品,后来演变为一种表演艺术。一般是在花会和庙会上表演。花会演出是娱乐性表演,比较随便。庙会上祭神的仪式,有许多讲究,形成了一定的程式。过去,雪花山碧霞元君庙会的抬杠表演称“演驾”,表演时要抬上神驾(神像),神架之前还有种种仪仗。赵庄岭火神庙会的抬杠叫抬“皇杠(皇纲)”,要有1000余人参加表演。最前面的仪仗队有皇家气派,数十面彩旗、龙风大旗、大帅旗、万人伞、龙虎牌、回避牌、肃静牌、金瓜、铀斧、朝天蹬,还有庞大的吹奏乐队。仪仗队后是神驾(火神象),神驾后为杠队,杠队中“押纲官”,身系串铃、手扬马鞭,装束犹如七品芝麻官,负责查验运送的贡品,还有四名“衙役”跟班护纲。杠队之后是各种“伴驾”文艺节目,诸如拉花、竹马、旱船等等数十种。赵庄岭火神庙会的缘起,与“皇纲”有关。押运献给皇上贡品的“皇纲”在赵庄岭忽遇天上落下的火球,险些被烧毁。皇上知情后,在赵庄岭赐修火神庙一座,庙成后皇上献贡品敬神,这样世代相传,形成了赵庄岭火神庙会指“皇纲”
井陉颠杠表演表演。[1]
表演形式 抬杠之所以称“颠杠”,是因其表演特点,突出了一个“颠”宇。其道具是杠,一盘杠由杠杆、箱架、箱、箱环、顶旗五部分组成,重量一般在40公斤左右,木杠杆长度为4米半左右。表演时是两人抬一盘杠,有数十盘杠列队表演,最多时达48盘。演员们抢着一盘盘杠边行进边颠动杠箱,让人们欣赏“颠”的艺术,故名“颠杠”。几十盘杠,要同时颠起,同时落下,发出整齐划一的“啪”、“啪”的声响,显示出极强的节奏感。庙会的指杠,在最后“落驾”时,表演出现高潮,旗锣伞扇等围成一大困,数十盘杠“穿十字”、“走连环”、“掏剪子股”,队形千变万化。同时,演员各显身手,争相施展各种绝艺,或是两个演员配合默契,杠在左右肩上瞬间交换位置,叫“换杠”;或是两人面对面将杠置于咽喉处,叫“城杠”;
或是杠在肩上颠至头顶并在头上转圈甚至再颠至另一人头顶,为“顶杠”;或是两人背对背,杠在头顶经过背部逐步颠至臀部,为“搓杠”;以及杠在臀部转圈,称“驼杠”等等。颠杠的特点是以雄浑而取胜
庙会上井陉颠杠表演热闹场面,几百人乃至上千人参与表演,人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赞叹。[1]
历史沿革民间流传 民间流传,河北省井陉县赵庄岭的颠杠“抬皇杠”产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约有500年历史。相传明代武宗病危,急召外巡的朱厚熜还朝继位,正月二十四夜里,朱厚熜途经赵庄岭村时遇到贼兵劫杀,他躲到该村的火神庙才躲过劫难。朱厚熜登基后(年号为嘉靖)拨皇银重建火神庙,并钦定于每年正月二十五为祀典之日,自此赵庄岭火神庙庙会诞生。相关记载关于井陉颠杠相关杜撰记载解析:朱厚熜继位前后之事,《明史·世宗》记载颇详;“武宗崩,无嗣,慈寿皇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以遗诏迎王于兴邸。”也就是说,由朱厚熜继位是慈寿皇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之意,而非武宗之愿,显然也就不存在急召之事。再朱厚熜“父兴献王祐杬,国安陆”, 其还朝时的始发地也是“发安陆”, 安陆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其还朝的路线也不可能经过井陉。至于其外巡到井陉,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当时的朱厚熜虽贵为王子,其领地必竟只是安陆,如果说有特殊情况的话,武宗也不尽可能派一个当时只有15岁的孩子外巡。自然朱厚熜在赵庄岭村遇贼兵劫杀之事也就无从谈起。 朱厚熜与 “抬皇杠”是如何联系起来的,不得而知。艺人所传“抬皇杠”与神宗有关还多多少少有一点影。明诸帝虽大多崇信佛法,但曾赴五台山的只有神宗,其于万历二十八年,在五台山设龙会,召如馨和尚“复延至五台,为开皇坛说戒”,且“敷座之日,祥云盘空,帝心悦豫”(《一梦漫言》·古心律祖三昧律师略传)。此为神宗路经井陉提供了可能。神宗表面是一位“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明史》·神宗)”的“甩手掌柜”,内在却是一位广搜民脂民膏的主儿,哪怕“群臣屡谏,不听(《明史》·神宗)”,一意“遣中官开矿于畿内”、“命中官榷税通州”。如此露骨之举,自然会招来投其所好者,其就是轻装外巡,回朝时也会有一支“纲”队相送。由此提供了让村民看到这种特殊的皇家仪仗形式、为后来再现“抬皇杠”的可能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