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阴道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概述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根据恶性程度不同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两种。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以往有很多名称,曾被称为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淋巴管内间质肌病、淋巴管内间质异位症、间质肉瘤或苗勒间质肉瘤(mullerian stromal sarcoma)等。阴道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发病机制瘤组织灰黄色,鱼肉状。局部侵入肌壁时,可呈小团状突起,质韧如橡皮,富有弹性。部分肌壁增厚。血管内可见蚯蚓状瘤栓,有弹性。
镜检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细胞类似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其间满布类似分泌晚期螺旋动脉的厚壁小血管。细胞为圆形、大小一致的,胞浆少,核深染,核分裂象<3/10hpf,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或血管内形成蚯蚓样瘤栓。高度恶性者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10/10hpf。
免疫组化vimentin、cd10呈弥漫、强阳性表达。er、pr大部分为阳性,部分desmin阳性。治疗阴道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治疗以手术为主,大多采用部分阴道切除术加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术。chang等主张术后辅以放疗,陶淑芸等认为对低度恶性患者术后无需放疗,而化疗可提高疗效,以阿霉素为主,辅以环磷酰胺、顺铂、长春新碱等,并可采用盆腔动脉灌注化疗。对复发患者,如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者可用孕激素治疗。预后阴道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预后较其他肉瘤相对好,虽然各报道随访时间6月~13年不等,但未见死于该瘤的报道,仅1例报道在术后6个月转移至盆腔和肺。chang等和陶淑芸等在术后分别随访1.5年、2年,均未见复发或转移。peters等(1985)报道1例在后盆腔除脏术后随访13年无瘤生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