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志
简介张忠志,男,1960年12月7日出生于安徽宿州市。1985年7月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系日本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1985年至1987年期间,由人民日报所属的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派驻日本东京任日本编辑从事翻译工作。期间曾采访过当时的日本首相及社会名流,负责在日本出版《日本》中文杂志。回国后调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国际部工作。曾多次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并经常参加组织中日两国间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1989年至1990年期间中华总工会公派到日本东京学习日本工会保险事业一年。
1995年至1996年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派遣到日本福岛工作一年,主要为当时中日两国汽车制造、铁路运输,造船等产业交流担任专业技术翻译。
1996年由新华社考核,中国国家高级职称委员会的评比和审查,获得副译审职称。
1997年调至国家文物局外事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亚洲地区的文化及文物交流等外事工作。积极参与我国申报世界遗产以及政府间交流项目。其中较有影响的申遗工作有“河南龙门、高句丽遗址”等。在对外国际合作中,主要参与柬埔寨吴哥窟、蒙古格德汉宫等国际交流项目。以及负责日本政府对华援助的“河南龙门、新疆库姆吐拉千佛洞、河南博物院、新疆博物馆、西安大明宫”等项目的联络工作。同时负责联络组织在中日两国间举办各类大型的文物展览,如:《中国国宝展》、《丝绸之路展》、《遣唐使展》、《中国文明展》等一系列活动。
2004年10月到2007年2月间派驻我国驻日使馆,任文化担当一等书记官,主要负责两国间文化遗产、文物、宗教等多方面工作。担任外交官期间,曾在中日两国发表过《文化的多样性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日本博物馆的概述》、《中国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历史性和艺术性》、《日本遣唐使展对我国文化外交的影响》等多篇论文。
2007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派到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任中心主任助理,主要负责和担当国家文物局对外文物展览和对外交流的项目等工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