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道德
经营道德的定义经营道德,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处理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中间商、政府、媒体等相关公众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所依据的判断是非善恶、正当与不正当、荣誉与耻辱等的观念、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经营道德的实质,是解决企业利益同消费者等公众利益及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经营道德的种类经营道德主要包括质量道德、竞争道德与经营管理道德等方面。
质量道德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概括地说,质量道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在具体经济行为或行政行为过程中,所实际形成的与产品质址、服务质址和工作质量等相关的道德要求.
竞争道德又称公平竞争道德,是指竞争关系的参与人在市场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竞争道德是随竞争关系的出现而出现的道德观念,是规范人们的竞争行为,调整竞争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经营管理道德是指经营主体在经营活动中应该履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包括经营管理、经营决策、商业营销、商品宣传、广告、商品贮存等领域的道德问题,也包括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其他专业经营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问题。
[编辑]
经营道德基本原则由经营道德与社会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的上述内在联系决定,在倡导和构建现代企业经营道德体系时,应当注重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经营道德的基本导向与企业所处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相一致;
二是经营道德的层次水平与社会文化的总体发展层次和水平相适应;
三是现代经营道德的创新与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继承和发扬基础之上。
经营道德的特性经营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经营活动中的体现,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然遵循社会文化所固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发展性和阶段性,以及延续性和历史继承性等基本特性。
首先,由社会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决定,各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带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色彩的独特的文化体系,从而使得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社会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差异。相应地,企业的经营道德也必然受到所处特定文化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与制约,在标准、取向和实现方式上表现出独有的特点。例如,欧美文化注重个人价值、民主、自由和平等,强调财产所有权的至高天上和个人利益的不可侵犯,其企业的经管道德也以尊重和维护个人或他人权益为重点,倡导依靠个人自愿遵从的方式来维持和实现道德规范;而亚洲文化则大多强调集体价值、等级、统治和服从,企业领导者往往以个人道德水平来规范企业的道德行为,通过外在力量推动员工对企业经营道德的认同和遵守。
其次,由社会文化的发展性和阶段性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演进、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文化有着不同的内容、结构、主导倾向和表现形式。与此相适应,企业经营道德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例如,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因而企业根本无需考虑顾客利益,只奉行以自身利益为主导、“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的经营道德观念;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进入高度繁荣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商品普遍供过于求,因而客观上迫使企业不得不转变观念,以关注消费者利益、尽力满足顾客需要作为经营活动的道德准则。显然,二者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企业经营道德水平的不同影响和要求。
最后,由社会文化的延续性和历史继承性决定,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现有文化都是在其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更新、改造、丰富、发展而来,因而必然带有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迹。正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这种自我传承、扬弃与拓展,才使得现代文化既有深厚的基础和久远的渊源,又得以生机勃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样,现代经营道德也不可避免地与传统文化和道德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秉承和传扬其基本脉理,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构架体系。若将各国企业经营道德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企业,在经营道德理念上带有明显的新教伦理的印迹;而日本企业的经营道德则更多地受到东方儒家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