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隋唐古运河
一
隋唐古运河即隋唐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于公园605年下令开凿而成的,也是我国唯一的一条纯属人工开挖的一条大型古运河。
2006年4月间,宿州境内某处的一次考古挖掘,人们发现了距今1000多年前隋唐古运河的遗址,剥去历史的尘封,古运河的身影逐渐清晰的浮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这条千年古运河在宿州市境内还有一段遗存,她就位于泗县境内,静静的诉说着古运河千年的桑苍。
在泗县县城的西关,环城河的堤下有一个水泥砌成的矩形孔洞,这就是当年泗县县城西关古运河的水门。隋唐古运河的泗县段一千多年前就是沿着东西方向,顺着这道水门,穿越泗县县城的。如今,水门周围的古运河河道连同环城河河道一起,早已干涸,大部分河床裸露在地面上,当年河内清波流畅的风姿已是荡然无存。随后我们来到了泗县县城西关的古运河故道,再向西行大约一公里处,碧绿的故道河水便默默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据了解,在泗县境内古运河的遗存西起唐河东至水口魏庄,全长约有26公里,应为隋唐古运河通济渠的组成部分,由于这段人工河流源于河南开封、上承汴水,所以当地人均称其为汴河。如今这段残存的河道历经岁月的苍桑,已经和普通的乡村小河没有什么区别了,一千多年前大运河航船往来穿梭的繁荣情景,似乎仅存于人们对古运河历史风采的追忆之中了。然而,当我们沉着古运河残存的河道穿越泗城再往东去,居然惊喜的发现河道越来越宽,似乎依然保留着大运河当年的煌煌遗风,河水两边枯黄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动,似乎诉说着古运河当年的风姿。如今这段古运河昔日风采早已不再,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所用的普通小河,着实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二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是古代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象征,统一的象征。这条黄金水道在巩固国家统一、繁荣沿岸经济、促进南北交流和沿岸城市兴起与发展等方面立下了不朽功勋。然而一千多年来其功过是非却令后人褒贬不一,争议不休。
据史料记载,隋唐大运河开挖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以洛阳为中心,北起现在的北京,南到今天的杭州,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工程之浩大,纵然是当今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被誉为除了万里长城之外中国的“第二条巨龙”。大运河的诞生,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隋唐至明清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是连接我国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交通大动脉,对当时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城市的兴起与发展等方面起过极其重大的作用。同时,大运河像黄河、长江一样,以母亲般的乳汁养育了运河两岸的人民,培育出底蕴深厚、璀璨夺目而又独树一帜的“大运河文化”,已成为中华历史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然而,据说当年隋炀帝倾国之力开挖大运河,却是为了满足其巡游南方奢侈享乐的一已欲望。当年隋炀帝数次沿着大运河向南方江都巡游,沿途旌旗飘扬,龙舟千里,沿岸百姓苦不堪言、深受其害,而古代泗县境内的百姓也未能幸免。晚唐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同时代诗人杜牧一首《汴河怀古》,似乎是有意在和皮日休唱对台戏:“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汉梁王。游人闲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断杀肠”。千里江河一旦开,亡隋风浪九天来。隋炀帝的奢侈巡游客观上加速了大隋的灭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千年时空悠然更迭,当年盛况一时的隋唐大运河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它在泗县境内的这段遗存,却神奇的保留了下来,由于河道变窄,通航已不可能,古韵悠然的河道却为两岸的农田灌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古运河的身影,似乎在默默的追忆千年逝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