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共有6套36首曲目,包括六种风格各异的舞曲:序奏、阿勒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吉格舞曲。这些都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舞曲样式。它被誉为是大提琴界的圣经,几乎每一位著名的大提琴家都会或公开演奏或灌录唱片。其中,卡萨尔斯富尼埃和罗斯特洛波维奇的通常被认为是较出色的版本。中国大提琴家马友友也曾灌录唱片《巴赫灵感》。
最值得收藏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版本:
卡萨尔斯 (1876-1973) CD:EMI 7243 5 66215 2 7
卡萨尔斯的录于30年代 (36年至39年)大师刚过了60岁之后。我一向怀疑四十年代和之前的所谓历史录音,认为无论上一代大师们的演奏如何精彩,但毕竟录音技术有限,很难保留真实的演奏的音响。这个卡萨尔斯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录音,大概是我很少的早期录音收藏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话。当我第一次听这个两张套的CD时,这个从原78转唱片转到CD的重制所产生的音效居然如此清晰,宽广,悠长,而深厚的大提琴琴声,让我十分惊讶和欢喜。这个录音虽然多少改变了我对早期历史录音转制的CD的看法,但还是未激发我对这类CD的热情。然而,我得说,任何其他早期录音可以不要,这套卡萨尔斯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CD是一定不可错过的。《留声机》评论说,这个转制代表了制作人凯滋哈德维克(Keith Hardwick) 在转录技术方面的极大成功。
长期来,卡萨尔斯的这套录音已被公认为为这个作品的里程碑式的权威演绎。他的这一成就来自他对这部巴赫巨著的长达几十年的精心研读和作品精髓的发掘。据他自述,从13岁时他在一家旧书店发现这套作品的乐谱开始,他在这套作品上每天研读练功12年,到25岁才鼓起勇气第一次公开演奏其中的一部全曲。又过了35 年,才在录音公司的长期不断催促之下答应录制这套作品,使我们今日能得以领略一代大师对这套作品的解读。
富尼埃 (1906-1986) CD:ARCHIV 449 711-2
富尼埃的录音录于60年代初,大师接近60岁时。这时,立体声录音技术早已成熟。那是个大师录音杰作不断涌现的年代。富尼埃在录制了这个录音之后的年代中,巴赫这套作品逐渐变成了他的演出曲目中的焦点。在1974年,也就是卡萨尔斯死后的第二年,富尼埃应邀到法国南部的普拉德斯(Prades)在卡萨尔斯创立的年度音乐节上演奏这套巴赫组曲。那天在普拉德斯城外的圣米切德卡萨教堂内坐满了听众。他们深深地被富尼埃追思卡萨尔斯的演奏打动。在全曲结束时,没有鼓掌,而是全部听众在寂静中肃立。
罗斯特罗波维奇 (1927- ) CD:EMI D 273269-1/2
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全集录于富尼埃录音问世30年之后的91年,在他已是年近65岁时。这已是他成名世界几十年,并在现代立体声录音工业与市场也已繁荣几十年之后。对这套巴赫作品,他似乎比其他任何大提琴家都更认真和谨慎,简直可以说是虔诚与恭敬。在此之前,他只分别于51年在莫斯科录制过其中的第二组曲和61年在纽约录过第五组曲。但他后来却很不原谅自己居然当时两次录制他们,认为是自己“仓促行事”。直到91年,他说,“我现在一定要鼓起勇气录制巴赫全套组曲了”。他和另外那俩位比他先辈的大提琴大师一样,一生都与这套巴赫作品紧密相连。他曾说,“对我来说,这世上没有比这套组曲更珍贵的东西了。”在他研读演练这套作品几十年之后答应录制时,他对在哪里录音也非常讲究。他选择了法国小镇维日莱(Vezelay)的一个900年老的教堂内。岁月早已消磨了这个教堂内部装饰中的浮华与巴罗克风貌。而这个拱形建筑的线条和韵律,使他强烈地感受到巴赫作品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