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血病
鸡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性肿瘤病,也叫做鸡淋巴细胞白血病,俗称“大肝病”。
(一)病原
禽白血病病毒反转录病毒科,C型肿瘤病毒属,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该病毒还可分为A、B、C、D、E5个亚群。其中A亚群是最主要的致病毒株。该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热不稳定,高温下可快速灭活。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感染鸡,但其实验宿主范围较广。Rous氏肉瘤病毒的宿主范围很广,它能在雉、珠鸡、鸭、鸽、鹌鹑、火鸡和鹧鸪引起肿瘤。
禽白血病病毒主要经卵垂直传播,种蛋的感染频率较低,但用感染的鸡蛋孵出的雏鸡,可发生持续性毒血症,增加了鸡白血病死亡的危险性。而且可使后代鸡群的产蛋量下降,并将感染通过鸡蛋一代一代传播下去,但公鸡不能引起病毒的垂直感染。由于日龄、性别、品种的不同,鸡白血病发病率有很大差异。实践中发现本病多发生在4个月龄以上,特别是6个月龄以上的母鸡,4个月龄一下的鸡很少发生。病鸡通过粪便和唾液排毒,从而造成同群鸡的水平传播。
2.症状 该病多发于3~8个月龄的母鸡,潜伏期长,但病程很短,病鸡一般无特异的临诊症状。多数病鸡表现食欲下降,行动迟缓,鸡冠苍白、萎缩,病鸡消瘦,腹部常增大,常可触摸到肿大的肝、肾和法氏囊。在患骨硬化病的病鸡可见在骨干或骨干后端有均一的或不规则的增厚。晚期病鸡的骨呈特征性的“长靴样”外观。病鸡发育不良,苍白,行走拘谨或跛行。
3.病变 本病侵害部位几乎波及所有内脏器官,内脏各器官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肿瘤,肿瘤之地柔软、光滑、闪光,切面略呈淡灰色或乳白色,瘤体呈结节状、粟粒状或弥漫性,亦可呈混合型。肿瘤常发生部位是肝、脾、法氏囊,其次是肾、卵巢、骨髓和胸腺。肝脏肿大,比正常的肿大数倍,甚至盖满整个腹腔,故又称“大肝病”。肝脏上有弥散性或颗粒型以及结节型的肿瘤,使整个肝表面呈颗粒状凹凸不平,或肝脏褪色。脾脏常见肿大,较正常可大数倍,在紫红色的切面上可见灰白色结节状肿瘤,灰白色的肿瘤组织有时向脾的表面隆起。在正常的情况下,100日龄以上的鸡法氏囊已经退化或消失,按白血病的发病日龄来看,法氏囊应该不存在或仅剩痕迹,但当白血病发生时,几乎都能看到法氏囊存在并形成肿瘤,由于肿瘤的发育而使法氏囊肿大数倍,而且坚实,失去了原来的构造,切开可见有的坏死并有豆渣样物质存在。
(三)防治措施
目前对鸡白血病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因鸡白血病的主要传播为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仅处在次要地位,故种鸡场应着手于建立无鸡白血病的净化鸡群。雏鸡应引自无鸡白血病的种鸡群。
对被病鸡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饲养用具等应彻底消毒,防止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水平传播。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