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萨尔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吉木萨尔县

位置面积吉木萨尔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天山山脉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地处东经88°30′—89°30′,北纬43°30′—45°30′。东与奇台为邻,西与阜康市接壤,北以卡拉麦岭山和富蕴县相接连,南同吐鲁番、乌鲁木齐为界。县境东西宽约60公里,南北长约 214公里,面积为12795平方公里。县城西距乌鲁木齐市171公里, 距昌吉市209公里。有汉族、回、哈、维吾尔、蒙等13个民族。

县城吉木萨尔镇;邮编:831700;代码:652326;区号:0994;拼音:Jimusa'er Xian。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貌可分为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沙漠三种类型。主要河流有二工河、西大龙口河、渭户沟河、白杨河等。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春秋季节不明显,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

历史沿革吉木萨尔县, 汉为车师后国。车师后部地, 神爵二年 (公元前60)始受汉朝领护。永平十七 (74) 在境内金满城置戊已校尉。唐贞观十四年 ( 640),设庭州, 下辖金满 (州治所在地) 、蒲类、轮台、西海四县。长安二年(702),在庭州设北庭大都护府、辖都护府二个, 都督府 (州级) 二十三个, 州二个, 管理天山以北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宋为高昌国属地, 其后王庭设在可汗浮图城, 元袭唐别失八里建制。宪宗元年 (1251) , 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年(1285),设别失八里宣慰司都元帅府, 管理北疆地区。明代为瓦刺游牧区仍臣属于明。清统一新疆后, 改为济木萨, 属镇西府所辖, 乾隆二十四年(1759), 设巡检;三十七年(1772), 现金隶属阜康县, 分驻县丞一员。光绪二十年(1894), 在恺安城南建新城, 名孚远。光绪二十八年(1902), 设县, 名孚远县, 为镇迪道迪化府所辖。后于民国时期归属迪化道 (后改为第一区, 又改为迪化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更名为吉木萨尔县, 隶属迪化专署, 1958年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管辖至今。

行政区划1995年吉木萨尔县辖3镇6乡, 有8个居民委员会, 45 个村民委员会。3镇是:吉木萨尔镇、三台镇、泉子街镇;6乡是大有乡、新地乡、二工乡、 北庭乡、老台乡、庆阳湖乡。县内并驻有兵团农六师的两个团场。

人口民族1995年吉木萨尔县总户数31595户,总人口128466 人。 其中汉族92776人, 占总人口的72.22%; 回族17150人, 占总人口的13.35%; 维吾尔族6168人,占总人口的4.80%; 哈萨克族8993人, 占总人口的7.0%。

教育全县现有中小学14所,初级中学2所(含1所民办学校),高中1所,小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全县中小学在校生11675人,其中小学生7492 人,初中生4183人,高中生2539人。全县在职教师1614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842人,初中专任教师416人。全县乡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9 所,村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55所。

自然条件地形

地势南高北低, 自南向北倾斜。可分为山区、平原、沙漠三种类型。南部山区, 纵深40余公里。有天山二工河冰达板, 海拔4344.8米。山区分为两个地段, 海拔1600米以上称后山, 其上部岩石裸露及终年积雪处, 有大小冰川50余处;下部是原始针叶林带, 海拔1600米以下称前山, 其山间峡谷为牧场, 盆地为农作物区。中部平原, 地势开阔, 由南向北倾斜, 坡降度 3%— 0.3%。北部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一部分, 沙丘成垄状或波状, 高度10—30米。

山脉

天山山脉横贯县境南端, 境内山段为博格达山。二工河冰达板为最高峰, 上部终年积雪, 冰川遍布; 中部有原始森林, 以天山云杉为主; 下部有众多的峡谷, 谷外为山间盆地, 土地肥沃, 水源充足, 可代供农耕。靠乌奇公路南侧为丘陵地带。

气候

吉木萨尔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季寒冷, 夏季酷热,少雨, 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春夏多风等特点。本县南部山区盆地, 夏季凉爽,冬季气温较平原高, 雨量充沛。县内年平均气温 5.1℃, 一月平均气温 -17. 3℃,七月平均气温22.6℃; 极端最高气温38.3℃, 极端最低气温 -33.8℃。年平均相对湿度57%。无霜期150天,年降水量 232.7毫米。

物产资源矿产资源

烟煤, 分布在水沟、芦草沟、梧桐沟一带。储量约2132万吨。无烟煤, 分布于北沙漠房沟及沙丘河一带,储量2571万吨。耐火土 ,分布在水溪沟一带,储量12.5万吨, 属三级软质土, 可作半酸性耐火材料和陶瓷原料。芒硝, 分布在四广湖以北10公里处的青格达附近, 有40余处小型矿体, 储量 2.5万吨, 品位较高,多属一级品。石灰石, 在牛圈子沟和大东沟有 4处矿点, 储量约 500万吨, 此外,在县境内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蕴藏有叶腊石、珍珠岩、铅、铜、金等矿种。

森林资源

县境中地带有针叶林面积53.7万亩, 木材蓄积量68.8万立方米。河谷有阔叶林面积 1万亩, 木材蓄积量 3万立方米。

生物资源

野生动物有鹿、跑鹿、野驴、黄羊、野山羊、熊、雪豹、狐狸、野猪、野兔、山鸡、雪鸡、野鸭等。药用植物有 170余种, 已采集60余种, 如大黄、甘草、贝母、防风、车前子、牛蒡子、小蓟、大蓟、苏叶、洋金花、阿魏、乳香、皂角刺等。

文物古迹北庭都护府故城遗址

在县城北20公里的北庭乡。为汉金满城, 车师后国王庭所在地。汉永平十七年 (74年) , 耿恭戊已校尉屯垦此。唐贞观十四年 (640), 置庭州, 为州治。长安二年 ( 702) , 设北庭都护府。宋为高昌后王庭, 元为别失八里元帅府治。后毁于战火。现仅存残墙断垣, 但故城形状规模可辩。故城分为内外城, 呈长方形, 周4596米。内墙位于外城略偏东北。外城的四角都有角楼、城墙,外南部筑有敌台和密集的马面, 外绕护城壕沟。外城北面有羊城。1957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单位。自1979年以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先后两次勘测故城,并进行挖掘, 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方物。千佛洞址

在县城县西南10公里处的小龙口河岸。原系佛教寺院。山崖上挖有洞窟, 内有丈六卧佛像一尊, 铜质小佛像很多, 故名千佛洞。 传说始建于唐代。光绪四年 (1878) 重建。 过去, 这里殿阁毗连, 金碧辉煌, 绿树葱郁。 1933年被马仲英焚毁。1937年募资重修复, 仅修复了山门。大殿、厢房、大佛等。西大寺遗址

始建于唐末, 与北庭古城毁于同时。其建筑有正殿, 东西配殿各一处。正殿东侧洞窟已经修好, 分上下两层, 共15个洞窟, 砖木结构, 呈顶拱形。每个窟中各有菩萨塑像一尊。东配殿有卧佛像一尊, 13米, 头北足南, 塑像已残缺不全。殿内墙壁和洞窟顶均有壁画, 班驳殆尽, 存者色泽艳丽, 画工精细, 人物肖像逼真, 反映了当时佛教兴盛和文化发达。现故寺被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