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类原线虫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04-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仔猪类原线虫病

仔猪类圆线虫病是由类圆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危害3-4周龄的仔猪。

病因 病原为兰氏类圆线虫,寄生于猪的小肠黏膜内。虫体细小,寄生虫期只有雌虫,长3.3-4.5mm。虫卵随粪便排至外界,夏季一般经5-6h即孵出杆状幼虫,再经2-3天变为丝状幼虫,即可感染宿主。部分杆状幼虫经蜕皮发育为独立生活的雌虫和雄虫,雌虫受精后产出的虫卵与寄在小肠中的雌虫所产的虫卵相似,它们在土壤或厩肥中既或发育为自由生活的雌、雄虫,又可以育为感染宿主的丝状幼虫。丝状幼虫具有感染性,能主动钻透宿主的皮肤,进入血管和淋巴管,并随血流到达肺,再随气管中的黏液到达咽部,重返小肠中发育为寄生性雌虫。另一种感染途径为经口感染,随饲料和饮水被仔猪吞食的丝状幼虫,经胃黏膜进入血管,随血流到达肺。由肺再转入消化道,并在小肠中发育为寄生性雌虫。

诊断 本病主要侵害仔猪,其症状为消化障碍、腹痛、下痢,便中带血和黏液,皮肤上可见到湿疹样病变。当移行幼虫误入心肌、大脑或脊髓时,可发生急性死亡。死后剖检病变主要限于小肠,肠黏膜充血,并间有斑点状出血,有时可见有深陷的溃疡。肠内容物恶臭。

实验室可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必须采用新鲜粪便,夏季不得超过5—6h。虫卵小,呈椭圆形,卵内有一卷曲的幼虫。

检查虫体时,由于虫体较细小,又深藏在小肠黏膜内,必须用刀刮取黏膜,并在清水中仔细检查,才能发现虫体。

防治 治疗可用:

左咪唑 100mg/kg,喂服或肌注。

甲苯咪唑 10-20mg/kg,混在饲料内喂服。

氟苯咪唑 30mg/kg混饲,连用5天,或5mg/kg一次口服。

丙硫苯咪唑 10mg/kg,口服。

硫苯哒唑 3mg/kg,连用3天。

伊维菌素 针剂:0.3mg/kg,一次皮下注射;饲料预混剂:每天0.1mg/kg,连用7天。

爱比菌素 用法同伊维菌素。

多拉菌素 针剂:0.3mg/kg,一次肌肉注射。

预防要定期按计划驱虫,例如对散养育肥猪,在3月龄和5月龄各驱虫一次;规模化饲养场,首先要对全场猪全部驱虫;以后公猪每年至少驱虫两次;母猪产前1-2周驱虫一次;仔猪转群时驱虫一次;后备猪在配种前驱虫一次;新进的猪驱虫后再和其他猪并群。

注意猪舍的清洁卫生,产房和猪舍在进猪前都需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母猪转入产房前要清洗全身。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