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南京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1978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环境科学研究所,1984年成立环境科学系,1993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1999年成立环境学院,下设环境科学系和环境工程系。自1978年以来,环境学院已逐步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继续教育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1994年环境科学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1996年列入南京大学“211工程”学科群建设计划,2000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环境科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环境工程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现有教师57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17人,博导21人。在校本科生360多名,硕士生180多名,博士生100多名和博士后研究人员10多名。
以本学院为依托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共建),2000年通过国家科技部的评估。本学院是教育部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单位、第二届和第三届副主任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是南京大学“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下同)重点发展新兴学科之一。
目前该学院主要涵盖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环境化学方向主要开展有机污染化学、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环境分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在有机污染物的结构与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稀土元素的形态分析、环境行为和生物有效性研究、优先控制有机毒物筛选和微量环境持久污染物监测技术、受损环境修复机理与技术、饮用水中致突变前驱物的形成机理以及光催化氧化等高级氧化技术研究形成特色和优势。
环境生物学方向研究特色在于:分子水平上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及其机制研究;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制;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生态基准和标准;有毒工业废水中关键毒物的鉴别新技术;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和跨界融合技术。
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长期致力于环境学基础理论、水污染控制战略、可持续发展规划、环境管理与环境政策的研究。在环境基本规律及其内涵、环境科学学科基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规划、我国水污染控制战略与实践、环境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环境评估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化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特色。
环境工程学科及方向拥有与英国Armfield公司共建的水处理工程开放实验室。研究内容涉及了当今社会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展广泛的水、固废、气等各方面污染控制和资源化与清洁生产的研究开发工作,特别是长期致力于农药、染料、医药、化工等有毒有机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研究。研究开发出多项污染治理新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自2000年以来,环境学院共主持了国家、省部等研究课题近百项,科研经费约二千余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其中SCI源刊物论文100多篇,SCI源论文数在全国环境类单位中名列前茅。出版专著十部,参编专著 5部,出版教材5种。获国家、省部奖 50项,鉴定成果 15项。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和国内学术影响,2000年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小组对本学科研究工作评价认为:“在有机物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方面取得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如分子结构与光解速率常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Lewis酸碱判别指数测定方法和有机分子片段致癌机理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将环境系统工程应用于江苏水系污染控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通过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形成了多个新的生长点。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日益活跃。2000年以来承担了欧盟项目“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饮用水源中多氯化有机物的调查与风险评价”、“水体优先污染物对食品品质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管理对策研究”等10项国际合作项目,举办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多次。与十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十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任兼职教授,每年有十多人次出国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学院国际活动频繁,与美国、欧洲以及港台等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联系,每学期均有海内外学者前来授课或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