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学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两部分,在二者之间还有一个前意识。少而不重要的意识部分,只能代表整个人格的外表方面,弗洛伊德将其置于不顾。广阔的无意识(潜意识)部分,则是隐藏在人类行为背后的“特殊的精神领域”,它不仅窝藏着各种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原始的、野蛮的、目无法纪的动物性本能冲动,而且隐藏着各种“既令人惊奇而又令人迷惑不解的”精神活动。这些本能冲动和精神活动,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的负荷,总要按照“快乐原则”去追求满足。无意识是心理的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甚至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命运。这一点,是弗洛伊德唯心主义理论的基础。前意识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要进入意识,必须经过前意识,前意识起着“检查员”的作用。因此,弗洛伊德早期的“二部人格结构说”包括无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两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和伊底》一书中对“二部人格结构说”作了修改,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他认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